文/小楼话心
听说最近这部剧很火,这周就看了看。之前几集都没什么特别感觉,因为我一点都不懂国际象棋。只觉得复古风很好看,女主角聪明漂亮等。直到今天看最后一集时,我不禁激动起来,感觉这剧太符合精神分析原理了。
如果用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剧就讲了一个女性是如何在男权社会获得肯定的故事。但如果从原生家庭模型、俄狄浦斯情结等心理层面来看,它则讲述了一个曾被抛弃的女儿是如何获取父权认可的故事。
女主伊丽莎白·哈蒙在人生中遇到的几个年长的男性都很有代表性,最开始是哈蒙的亲生父亲,由于夫妻的矛盾,这位父亲一直缺席女儿的童年,因此对哈蒙来说,父亲从来都是个陌生而遥远的形象;其次是校工薛波,一个外冷内热的父亲形象,他惊讶于哈蒙的天分,将她引入棋坛,还一直默默关注着她的成长(好父亲);再就是养父,一个极度冷漠自私的男人,抛弃了自己的妻子,甚至还讹诈了自己的养女(坏父亲);最后则是父权的象征——棋坛常胜将军伯戈夫,他曾两次重挫哈蒙,但哈蒙在最后一局中成功赢了他,一直冷面的伯格夫也首次微笑着将国王棋子给了哈蒙。这个举动十分经典,正是精神分析中常说的父亲的授权。
于是,女主哈蒙终于完成了赢取父亲肯定的愿望。
可以看出这几个象征父亲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冷”,非常契合哈蒙童年对父亲的印象。当然他们各自的冷又有不同的内涵。值得庆幸的是,哈蒙最先遇到的是一位好父亲,薛波先生的出现无疑为哈蒙的人生播种了希望。
除年长的男性之外,几个与哈蒙同辈,甚至跟她有过暧昧关系的男性青年也很值得探讨。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前怀疑她的实力,最后却被她的天赋折服的人。然而遗憾的是,哈蒙没有一段稳定的恋情,你可以说天才必定要牺牲平凡的幸福,也可以说在她人生的早期,疏离的男性形象、亲眼目睹亲生父母以及养父母婚姻失败的经历,已经为她的婚恋模式定下基调。
此外,母亲的形象也非常耐人寻味,哈蒙的母亲虽然很聪明,但精神却很脆弱,哈蒙的养母也是比较脆弱的性格。哈蒙自己曾经也一度崩溃。所以她最后的成功不仅赢得了父亲的肯定,也为母亲探索出一条崭新的生存道路——原来女性可以有一番不输于男性的作为。
同样与女主同龄的几位女性也十分值得探讨。一位是哈蒙在孤儿院认识的黑人女孩,这个女孩比哈蒙大一些,她既是哈蒙的朋友,又是母亲的象征,不仅最后在关键时刻将哈蒙拉回正轨,还为她垫付了参赛的费用。而这位女孩自己也凭借实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比哈蒙人生中前两位重要女性都要进步很多。
而另一位哈蒙高中时期的女同学,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她曾是高中的交际花,十分认同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位,于是仅在20岁左右就沦为一个平凡的主妇,身上的光彩消失殆尽。这个角色更像是女性题材中总会出现的一个概念化反面例子,并没有多少精神分析的色彩。
不过感觉这部剧最终还是以获取父亲认同为主,不然最后也不会在哈蒙获得一群老年男性的追捧下结束。
今天只是简要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要认真写一下分析文章,起码要写个3000字左右,等有空时写写看。
再一次证明,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非常符合心理学原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