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的不合群,其实只是不合他们的群,智慧的人不会在社交上花费过多的心思。
佳佳是我的大学的一个朋友,她是同学们眼中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高知。她本人长相甜美,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长着一张洋娃娃似的瓜子脸。会弹琴、唱歌还好听。大学成绩还挺好。照理说,这样的人,身边应该有很多朋友的,尤其是男性朋友。
因为,不得不说:当下,颜值是行走的招牌。
可是,实际上,我们常常看见她一个人独来独往,较少与其他人同学交流,有人说她凭借美貌就可以自恃清高,难接触,背后不少人对她指指点点,久而久之,很多人不愿意理她。
后来,有一次参加期末考试,我先从考场出来了,恰巧在路上遇到她,就问她:觉得题目怎么样?她说:其实也不难的。我说:觉得有两道大题还是不易回答的。她笑了笑说:我前天买的资料书上看到过。后来知道,她每逢考试会买不少参考资料,晚上看书经常熬夜到很晚;
除此之外,她在业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看书,种类包含文学经典、历史、心理、女性、养身健体,她说最喜欢近现代的一些作家,如鲁迅,余华,老舍,沈从文等。
我当时目瞪口呆。因为我们大家基本是每天下课后,手捧着手机看网络言情小说,或刷韩国欧巴电视剧,她怎么还那么喜欢传统的东西呢?
她说:食之果腹,书以养神。一个人如果仅有皮囊,没有内涵,那该是多么的无趣呢?你看我们之所以真的喜欢吃水果,是因为她里面的肉肉营养可口,而不是她的皮是否鲜美。
“可是一个天生丽质,同时又很有智慧的女生,这样难道不会高处不胜寒吗?跟身边的人都不一样了?还能融入群体?难道不孤单吗?
“我自觉心灵丰富,从不会寂寞。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生活在其中,自会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次全校各个专业进行文艺联欢比赛,而她代表我们年级参加,表演作品小提琴独奏,一等奖。
后来,我在校报上,看到她陆续发表的文章,关于青春、人性的思考,观点独到而深刻。甩我们这一类人一大截。
毕业时,听说她考上了国内有名的985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再后来,听说她进了一家在国内非常有名的三甲医院,而她在医院里从事的专科在全国排名前三,难度程度相当于留在天之骄子的北京协和医院一样。而她凭借自己一路收获的奖章,过五关斩六将,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我想,优秀是一种习惯。而有时,独处是变成优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在迎接丰收的路上,必定有一段路程需要一个人行走,那就勇敢向前,大声地告诉自己,有一种坚强叫孤单。
我本来生性并不是很热心的人。研究生期间,身边有些同学热衷于参加户外团体,积极参加评选班级干部,学习委员,课代表,教师助理之类的。
一开始,我觉得能像别人一样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一下业余经验、多结交一些朋友是不是也挺好的。
直到后来评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时候,才知道,担当一些学生职务是可以为自己加不少分值的。我才知道,原来那么多人竞争岗位的意义所在。
虽然为自己没能评选上国家奖学金而遗憾,但为自己没浪费那些不必要去“讨好”的时光而庆幸。而我没有社交光环,也没能交到很多朋友。可是整整研究生期间,我看了大量的外语文献,为写论文做准备;业余时间我还为一些医学电子杂志写了专业性简短文章,赚取些许报酬;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需要学习专业相关的时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每天8-9点到图书馆,晚上10点离馆,涉猎了近200本书,有关文学经典,历史,情感,哲学等,这些被大家告知的“无用的书”。那时,虽形单影直,却从不孤单;
那时,读那些无用书才是我快乐地享受时光的日子。
在独自的时光里,丰富自己的精神,充盈自己的心灵。在一个人的时光里,我们才能快速的成长。
毕业后,进入一家单位上班,有些在求学期间较少说话,甚至不曾见过几次面的同学,通过微信联系到我。向我咨询关于儿童多动症、成人抑郁、精神疾病等专业的问题。我虽然所知不是很多,却也力所能及的为他们解答疑惑,争取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早点解决问题。
很多人喜欢找朋友等之类的,其实,真正的朋友是情感思想上存在共鸣;不是在一起喧闹玩耍,就能找到至交好友。
很多人喜欢经营人脉,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即使有这些渠道,又怎能维系长久呢。
真正聪明的人,向来知道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提升自己身上,而放弃群友无用的社交。因为,他们懂得,只有自己学有所长,能提供价值,能为别人带来帮助,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或资源来找你。而他人也会相似的方式回报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真正提高有效交际的是...正如一句话所说:你若盛开,清风徐来。
网友评论
还是真的内心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