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教授的讲座
2022年1月9日下午非常荣幸有机会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教授的一堂心理学讲座,非常有感触。
听过之后,自己的心里一直不能平静,久久思考着盖教授在讲座上和我们分享的内容。盖教授课上给我们传播的心理学知识和他对这些知识的解读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我的心里,我知道它已经在我的心里生根的,它会发芽的。
有的时候学习会经历这样一个奇妙的体验,某些时候,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拼命地记忆和学习一些内容,可是却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那些知识也无法入脑、入心,短暂记忆之后很快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完全消失;也有一些时候,在自己的没有刻意努力的状态下,有些知识、思想、观念像一束光照进我们的心里,进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在心里激起了强烈的反应,我们会忽然有一种意识:“原来是这样”,从此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以往有所不同。
听盖教授的讲座,我的体会就是后者,我经历了“似曾相识”——“原来如此”——“豁然开朗”——“心花怒放”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首先,盖教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在不同人的眼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立体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眼睛里变成了不同的事物,就像盖教授总结的那样,“我们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这副“有色眼镜”就是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人的“眼镜”是灰色的,他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灰蒙蒙的、昏暗的,有的人的“眼镜”是彩色的,他看到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所有人看到的世界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工后的世界,而不是本源的世界,同一个世界,每个人把它看成了不同的样子。
为什么呢?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的经验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1.物理经验是关于客体本身的知识,是客体本来具有的特性的反映,是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2.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啊!我们的认知是受到经验影响的。盖教授给我们讲授的内容不断地颠覆着我原有的认知。
我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一个人穿着一半是黑色和一半是白色两种不同颜色的衣服站在中间,让两个人分别站在他的两侧,问两侧的人他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站在两侧的人都笃定自己所看到的衣服颜色,为此争论不休,都嘲笑对方是错误的。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内容也非常容易理解,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犯过和故事中那两个人类似的错误呢?
我们是否曾经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我们是否曾经认为看到的就是世界的本源?我们是否曾经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质?
我们是否曾经为他人的不同看法而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是否曾经为他人的不同看法而不服气?我们是否曾经因为他人的不同看法而与之据理力争?我们是否曾经强烈地想改变他人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今天听了盖教授的课,我问自己,我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吗?是的,我也经常为此感到烦恼的,我的烦恼就是来自我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世界,当成是世界真实的样子,所以我容不下他人的“错误”看法,我想纠正他人的“错误”观念,我想改变他人的“错误 ”行为,我想让他人按照“正确”的方法行动,我想让自己周围的事情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我常常碰壁,也常常烦恼。
所以盖教授说,“引起我们烦恼的不是事情,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看待的方法不同,感受就不同,心理体验不同,心情也不同。
我想到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同事之间会调课,当原本是这个科目的课,上课时进来了另一个科目的任课教师,这时候学生们的反应是非常不一样的。有的同学非常自然地接受了,拿出相应的教材准备听课,这类学生的心理没有什么情绪上的变化,是自然接受的状态,对不确定性能灵活对待,所以对自己的听课效果也没有影响;有的同学反应非常强烈,感觉很不适应,明明是这个科目,怎么忽然变成另一个科目了呢?为什么?他都没有准备,这时候他是有情绪的,是不高兴的,心里也是抗拒的,这样的学生非常喜欢确定性,喜欢一切按部就班,喜欢一切稳定、有序,喜欢一切在掌控范围内,所以临时的变化发生之后,这节课他的听课效果就很不好;还有的同学,喜欢这种临时的变化,觉得这样的临时调节给他带来了一种意外的感觉,这样的不按既定安排行事给他带来新鲜感,他会高高兴兴地面对,这样的学生是喜欢挑战变化的类型,这种积极情绪有助于他学习,这样的听课的效果反倒比按照正常的课表效果还要好一些。
同样是调课的事情,不同的同学的看法不同,听课的体验也就不同,有的开心,有的烦恼。那么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思考,那些感到烦恼的同学是因为调课这件事情本身而产生的烦恼还是因为对调课这件事情的个人看法而产生的烦恼呢?同理,我们生活中那些让我们感到烦恼的事情是事情本身带来的烦恼还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带来的烦恼呢?我们有没有可能换个角度看待事情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感受呢?
盖教授说“世界就是这个世界,不同的人把它看成了不同的样子。”我深深认同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如何调整自己对待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心态,让自己远离烦恼而平静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呢?盖教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产生积极心态的行为习惯。
1.人类有6大类品格优势: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
每天践行其中的至少一个品格优势,会让你感觉越来越幸福。
品格优势就像身上的肌肉一样,可以越用越强,增长品格优势不仅会让你变得更好,也会让这个世界待你更好。
2.将自己在一个月里感受到积极情绪的那些事件记录下来。
人类对消极情绪事件比较敏感,但是对积极情绪事件不够敏感。通过“记录自己感受到的积极情绪事件”练习会让我们变得对积极情绪事件更加敏感,进而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3.记录PERMA时光。
PERMA分别指的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联 relationship、意义accomplishment。
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希望等,投入是指专注在活动中,人际关联是指通过活动与他人联结到一起,意义是指对自身有益或者对他人有贡献,成就是指获得成就感或达成某个目标。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当各个省会事件较多程度地汇聚了这五个要素时,我们便拥有了蓬勃的人生。
4.平衡当下和未来
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提出了幸福的“汉堡模型”,将人们各种活动的特点用一个四象限的图形进行了归纳。由于这四个象限的特征都可以相对应的找到一种类型的汉堡,所以称之为“汉堡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
横轴右侧是指促进当下的快乐,左侧是指损害当下的快乐;
纵轴上端是指促进未来的利益,下端是指损害未来的利益。
5.随喜故事
一个人的快乐是有限的,别人的快乐加起来是无际无边的,跟随他人的快乐而快乐这就是“随喜”,这种高级的积极情绪能促进我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创造更多的积极情绪。
当亲友遇到了幸运的事情、高兴的事情、取得成就的事情,请你积极主动地给予关注,发自内心真诚地表达祝福,分享他人的愉快。
6.天天都是感恩节
感恩,是在受到外界恩惠之后产生的认知性的情绪。当每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带来的暖意,当每一次心底柔软的角落被触动,你心生感慨却不知所措,那就把它记录下来吧。
7.让希望照进现实
需要自己主动策划并努力活动的目标才可以称之为“希望”,过分依赖外部环境或运气的目标只能算是梦想。
高质量的希望应当是特定领域的具体目标(例如把某本书读到多少页),而不应当是生活中的泛泛的目标(例如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8.慈心冥想
每天慈心冥想20---30分钟,仔细体会身心的变化。
9.体验积极性共鸣
记录这个月你与他人产生积极性共鸣的事件和你当时的心情。
10.创造沉浸体验
11.生活中的回应风格
我们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时,有四种不同的回应风格(积极主动、积极被动、消极主动、消极被动)。其中积极主动的回应风格更有利于人际交往。
12.成为自我的观察者
观呼吸、身体扫描、正念行走。
盖教授说学习心理学不是改变这个世界,而是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为什么我们要改变看世界的方式呢?既然我们都是戴着自己的经验的“眼镜”来看待世界,我们为什么不戴上彩色的“眼镜”,随时转换看待世界的角度,尽力去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