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本人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疑惑,我该如何看待旅行这件事情。
我所在的家庭,并不如何喜欢旅行。在这件事上隐隐徘徊着费钱、受罪、累这样普遍而负面的态度,而我,接受得理所当然。
长到十四岁时接受了第一次跟团游,在那时已经发展得如同流水线般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和进店购物似乎只是印证了这种印象。那段记忆包裹成了一枚灰岩般的硬壳,细节一概丢失,似乎已经因为羞愧而卷曲,像是不被需要的卵石,硌着过去的河床。
而我,站在阔别重逢的家里,因为舒适和熟悉的食物香气舒出一口气。
但是后来大了大了,认识了更多的人之后,便会发现自己的狭隘。这种狭隘,谴责着过去对外界毫不关心的自己。而关于旅行的故事突然大火,炽热地席卷过互联网的角落,烧出了不少像我一样满足于蜗居一角的人,也烧成了执念。
虽然如此,过去的经历依旧桎梏着我。在异乡空洞地游走,思考着下一步要追逐的行程,这样的旅行从头至尾都令人抗拒。虽然说执着于旅行的意义听起来矫情而无用,但是更令人焦躁的,是路过了繁花盛景,却一无所获的自己。
一
作为一个少不经事便能横跨大半个中国求学的人,每次回到故乡后便发现这是一件在我们那个平静闭塞的南方小镇里值得谈论的资本。这天我第一千零一次答毕诸如北方那么冷怎么能生存下来之类的问题,半是陌生半是熟悉的亲朋面孔上带着满足离去,我慢慢地,产生了一种荒谬感。
我,我们,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对那些远方的从未谋面的事物,自顾自地设立预设,打上标签存放在认知库存里。
在这些平常的问答中,有的人是想表达关心,有的人是纯粹的好奇。但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漫不经心地获取各种来源的片段和影像,在高谈阔论中描述模糊不清的道听途说,然后得出根基不稳的评价。我承认这是一种能让当下生活过得更为完满的对比式的意淫,但是对无知的过度评论只不过是更空洞的无知。和我的问答不过是一种预设立场,他们只获得自己的想要的答案,去印证自己的先见之明,这种问答,让人有疲于辩驳之感。
渐渐的,这种模糊的不满逐渐转变为对过去的自己的自信的恐慌。说到底,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于自己获取信息能力沾沾自喜。我们全盘相信自己构筑起来的世界,因为这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在我的新闻课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去怀疑自己的信息源。主观的世界,二手的世界纵然情感丰富,却只是片段的撷取,而客观的达成有无数的限制,你只能尽力去接近,去置身其中,然后再跳出其外。世界,还是要亲眼看了,才能自信地阔论其间。
我的专业让我产生了信息洁癖,而这种信息洁癖,大概就是我的旅途说得过去的开场。
二
这次旅行的间隙,我搜寻我的书库,我将已经读过一遍的《旅行的艺术》拖了出来。
自从有了kindle后,空虚和迷茫时随时就能进入的阅读状态,寂寞时忽然就能找到的视线落点,着实令人上瘾。旅行时什么书都可以读,但是我想读读与我的当下紧密相关的事情。二次阅读能够带来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断续地咀嚼也无妨,我不希望阅读的乐趣被匆匆的行程打断。
我喜欢的阿兰·德波顿闲散地叙述,结构却逻辑严密。他企图解构旅行中涉及的关于如何达到人生的终极目的,即追寻幸福。我喜欢他对于生活共性的把握精准严谨,总是能触动人心。
在这本书中,阿兰列举了种种著名人士对于旅行的解读。
①
查尔斯·波德莱尔从港口、码头、火车站、火车、轮船以及酒店房间这些标志着旅行的本质——不断变换的场所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之相类的还有爱德华·霍珀,他也在从例如加油站或公路之类的地方找寻诗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摆脱日常,跳出桎梏——旅行这种行为象征着这种含义本身。在加油站的咖啡厅观察陌生人这种行为很像一种加强自己的异乡感,脱离环境的仪式。如果你在旅途中观赏了他们的作品,或许对于自己在离乡这种行为中获得的快感有更深的理解。
虽然我觉得这种快感却是来得强烈而短暂,因为它的开始往往意味着结束,不过总有些人能让这种自由感无限延长,对这些艺术家应该举杯表示敬意。
②
古斯塔夫·福楼拜的旅行则是在找寻比脱离桎梏更决绝的意义——一个更符合自身秉性的精神故乡。在他这里,旅行成为一个与自己生活的周遭环境格格不入者的拯救。他积极地进行长途旅行,学习当地语言文化,溶于环境,与当地人交往……对他来说,旅行恰恰是增加了人生的维度。
③
亚历山大·冯·洪堡没有想让旅行改变自己的归属,他随身携带着各式各样的仪器,期待那些数据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虽然这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旅游方式,不过阿兰也指出,恐怕你想测量的那些数据,现在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旅游手册上了,或者我们可以追随尼采,通过凝视那些具有历史的古迹去解读人类社会的变迁。企图进行这类旅行的人,应当学习如何向你的所在之地提出正确的问题,然后通过种种手段,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④
对于行者来说,风景,是至高的追求。威廉·华兹华斯盛赞自然,如果你能理解自然的德行——比如橡树具有尊严,湖泊象征静谧,动物具有某种坚忍——你就能理解自然能矫正旅行者的行为,并且使他们获益。而艾迪生、格雷、科尔埃莫森等人盛赞的是另一种自然——壮阔的自然。阿兰认为,壮阔能让人觉察自己的渺小,也就更能接受人生的变数,因为宇宙的逻辑不会让人彻底理解。
⑤
但是如何真正获得风景之美,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建议。提升自己欣赏风景的能力,文森特·凡·高做出了示范。一个艺术家具有在身边风景中抽取主观之美的能力,如若对于面前的景色一筹莫展,那就看看艺术家们的作品,他们会为你强调出风景中美的那一成分,进而揭示出游客应该在那一部分集中自己有限的注意力,继而提升自己发现美的能力。如果你还想在认识美的道路上有进一步的提升的话,约翰·罗金斯指出,通过绘画和写作可以迫使我们更加关注细节,关注那些产生美的要素,从而对美有更深刻的理解。
现在,旅行是一种公认的自由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这种自由,也都能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旅行之意义中必然存在有能让万人理解的共性,但也必须有个人的追逐和思考,将一场旅行看作一场仪式,一次实验,或者一次放逐,都没什么不好,像阿兰一样逐一尝试,也是乐趣所在。
三
即便谈了如此多的可能,我的这场八月短游的目的可能单纯得可笑。
这是一场友人之间的聚会,开头和行程皆是一时兴起。
与友人共游少不得相互之间互相妥协,照顾到天气、彼此身体状况、心情与兴趣的指向,但是因为能体认到对方共同的体贴,希望对方能获得旅行的快乐这样的心情,获得的满足也是无以伦比。
或许因为友情普遍性地诞生于共同经历,而当那些强制性的环境改变,合作终止,学业结束,一段关系会逝去,因为彼此都力不从心。而关于旅行的约定似乎能让彼此都互相振奋和坚定。对于这个世界上,那么多过客,所有意愿将对方划入自己未来蓝图里的计划,都存在潜在的重量。
我们还会上路那么多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张写满了友人姓名的牌,我非常愿意将之加入到推动我收拾行囊的理由中去,或许是分量最大的一张。
旅行的形式可能固定,只是目的在你。
我们赋予工作多重意义,我们赋予学业多重意义,旅行当然也是应该被赋予多重意义的那一个。但就如我们工作,我们学习一般,也不必将旅行的意义神话,归根到底,不过是生活的不同切面,不过是希望在自己短短的人生中,更多地获取。
放松享受这段路途,正如享受生活本身。
或许在路上,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人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