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看刘邦和韩信的故事,总是感觉很遗憾,兵仙韩信,这样一个富有用兵智慧的人,结局竟然如此凄惨。他为刘邦打天下历下汗马功劳,还是躲不过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命运,刘邦也丝毫不顾及昔日共同打天下的友情,更显得他的无情。韩信死后,原先刘邦手下的各路杰出将领均反叛,如彭越、英布等,刘邦也每次都御驾亲征。没想到的是,以前老打败仗的刘邦,平叛诸侯王的反叛时,竟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后将诸侯王的叛乱都平息了。从另一个方面,让人也觉得刘邦不得人心,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反他。
看过《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后,对刘邦和韩信的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刘邦和韩信的冲突,以及和其他诸侯王的冲突,本质上是双方世界观的冲突。刘邦的理想是像秦始皇一样,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韩信等诸侯王的理想,是想建立一个周朝那样的分封制王朝,自己做一个像战国时齐楚燕赵韩魏秦一样的诸侯王。从现在的角度看,刘邦的理想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是先进的,韩信的理想则是历史的退步。所以从个人情感上,我们会同情韩信,但在最终的决定上,还是会支持刘邦。
再仔细想想,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是传统的力量在控制着。韩信所处的时代,是秦朝刚刚大一统没多久,短短几十年,而在秦朝统一之前,周王朝的分封制已经实施了八百多年。在当时人看来,秦朝的大一统模式是新鲜事物,与分封制冲突强烈,更何况秦朝的大一统带来的尽是沉重的徭役和苛捐杂税,加上触及原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当时对大一统模式的质疑声不觉于耳,各地反叛也络绎不绝,要不然项羽怎么打出楚怀王的旗号变一呼百应。
对于新鲜事物,当它和传统相背离时,特别是伤及自己利益时,人们常常会对新鲜事物产生怀疑和抵触,当新鲜事物和自己的传统认知产生冲突时,人潜意识里是不会承认自己的认知是错的,对应的,就会认为新鲜事物是错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王朝模式已经延续了近二千年,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历史就该是这样,对于韩信恢复分封制的理想就不那么认可,这也是传统的力量在控制着我们的想法。
传统的力量和思维惯性,决定着一个人的认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隐形的。所以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这并不代表当局者愚蠢、旁观者聪明。旁观者在这件事上是旁观者的身份,在其他事上也许就成了当局者,同样会受到自身认知的限制。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这一次的事清楚,并不能代表以后每一件事都清楚;这一次的事糊涂,并不能代表以后每一件事都糊涂。
人要打破自身认知,真的是很难,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扩宽自己的思维广度,扩大自己的视野,为以后的决策做知识储备,才能再需要决定的关键时刻,弱化传统的力量的影响,使自己能够看得更远,决策更加合理。
最近公司在搞改革,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和过去十几年来的工作模式完全不一样,遭到了很多老同志的质疑和抵触。早上领导开会做大家的宣传工作,我突然想到了“传统的力量”这个词。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看,工作模式的改革确实和以往传统的习惯有冲突,我们潜意识里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如果把眼光向后看几年,也许这个改革是正当其时,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新开端。
认识到传统思维对人认知的束缚,我们也许会对改革多一份理解,对改革者多一份认可和支持,也能让自己做出明智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