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

作者: 守候年华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13:12 被阅读0次

01.棘轮效应:开通花呗容易,关闭花呗难!

相信花呗大家都不陌生吧?据统计,现在有一半多的大学生都开通了花呗。你会发现,你不经意间开通花呗是件很简单的事。而当你想把花呗关闭时,恐怕是件不容易的事。

这是因为,你的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易于向上调整,难以向下调整。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无休止的想要提升自己的花呗额度,而很少将自己的花呗额度降低。

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在自己消费水平内,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消费方式。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

再说了,勤俭节约不是我们的中华美德吗?所以啊,要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限制自己过度的消费欲望。

请你记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02.情绪转移定律:你的坏情绪会传染!

你的坏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播,传染给他人,如果不控制,就会不断蔓延。

你可不要小瞧坏情绪传染的威力,不信你看看这个例子。

领导因为上班的路上堵车心情不好,对一个员工发了火,员工在单位里挨了领导的骂,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

吃饭时,妻子仍然温和地夹菜给他,他竟说:“我自己没长手吗?不是我说你,这菜是越做越难吃!”这时候,平时总让妈妈夹菜的儿子撒娇地说:“妈,我要吃鱼,帮我夹。”

妻子转头就是一句:“你自己没长手吗,自己夹!”这时,平时和儿子玩得最好的小猫正朝他摇尾巴,儿子心里窝着火,朝它狠狠踢了一脚。

那猫冲到街上,正遇上迎面开来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轧死了旁边的一个小孩。

哈哈,是不是很魔幻呢?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坏情绪,不要随便对他人发泄情绪,否则你的坏情绪就会转移到他人身上,就像链条一样传递下去。

记住:发泄情绪是你的本能,控制情绪才是你的本领!

03.酝酿效应:遇到难题时先放一边,灵感会偶然来临

你有没有这种体验?

当你绞尽脑汁得解一道数学题时,就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当你放下那道题去做其他的事情,再次回过头来,你又会突然有新的解题思路。

正是因为,当你绞尽脑汁解题时,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思维进入了“酝酿阶段”。当你把它先放一边,再次过头来时,就跳出了原有的思维定式,又会以新的思维去解题,灵感就会突然来临。

当年阿基米德就是在泡澡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浮力定律。

同理,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当你写文章写到一半没有灵感时,不妨先放下笔,做点其他的事,说不定偶然就会来灵感。

04.沉锚效应:打破思维的定式

当你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沉锚效应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举个例子:

在你买东西时,老板一般会喊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等着你去跟他砍价。

比如你在买衣一件衣服时,老板喊价300元,这个“300元”就是一个“锚定价格”,一旦你陷入这个陷阱,就会把你的思维固定下来,你就会在这个“锚”的基础上去砍价。

如果最后你把价格砍到了150元,你心里肯定觉得自己赚大了,也会很踏实。然而你却不知道你陷入了老板的锚定陷阱,因为那件衣服可能几十元就能买到。

一般渣男们也会运用锚定效应。

有些男生想要和女生啪啪时,不会问“要不要”,而是问“要一次”还是“要两次”,大多数女生都会选择“要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沉锚陷阱,大多数女生的思考范围被锚定在了“要一次”和“要两次”之间。只有少数女生会想到,她还有第三种选择——“我不要”

要克服沉锚陷阱,只有跳出思维的定式,不要被别人给出的信息左右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05.传播扭曲效应:坏话越传越坏!

消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层层扭曲,传播的人越多,消息会越扭曲,以至面目全非。

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说的话之后,在向他人转述的过程中,往往会增加一些主观上的理解和想法,并且由于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会添加代表自己立场的言论。

所以呢,不要轻易在别人背后说坏话,最终的版本经过添油加醋之后,只会越传越坏,你自己都忘了当初放的是什么菜。

“谣言止于智者”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要随便听信一些小道消息。

06.巴纳姆效应:笼统的评价更易击中人心!

你有没有觉得那些星座占卜和算命先生都说得非常准呢?感觉就是在说自己哦!难道他们是真的神机妙算吗?

你先来看一下这段话:

你很需要别人的喜欢和尊重你。你也有自我批判的倾向。其实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并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客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显得很从容,其实你的内心焦虑不安。你有时也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一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就是在评价你呢?(嘻嘻,感觉我也可以去算命了~)

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运用。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我们平常生活中可以运用巴纳姆效应来击中人心。比如,初次见面的女孩,你并不了解她,也不知道她的性格。但是你可以用一些笼统的词语来评价她。

你可以说:“你这个人很温柔,喜爱猫咪”。这句话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都是奏效的。即使有些女生并不喜欢猫咪,也会认为自己很温柔。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一粗暴的人。所以她会把这句话的重点放在前半句上。

女生这样一听,心里会觉得“说得好准啊,你这个人好了解我呀。”瞬间就对你减少了防备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对你的好感瞬间上升,也有利于关系进一步发展。

07.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事,越会发生!

美国著名的走钢丝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就是瓦伦达效应。也就是你越在意的事情,它越会发生。

比如考试时你总是担心和焦虑,害怕考砸。到了考场上,你越在意这些坏结果就会越紧张,而不是想着考试本身这件事。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要刻意去担心和焦虑,在考场上只专注于考试的内容就好,安心的做题。

同理,当你上台面对数百群众演讲时,越是在意会出差错,你越会紧张。而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演讲的内容时,就会缓解紧张。

08.首因效应:和陌生人见面注重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别人对你形成某种第一印象,往往以后也很难改变!

我敢打赌!你和初恋初次见面的情景一定印象深刻,在啥地方,啥情景,啥姿势,啥表情,心里想的是啥,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啥,你都记得清清楚楚!终身难忘!

第一印象一般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这些对于陌生人来说都是新信息,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

所以在你初次约会时,在你面试时,多从这些方面下功夫,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9.近因效应:与熟人交往注重近期印象

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比如在面试的过程中,考官已经对你产生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当你离开时关门的动作就是最后留给他的印象,也就是近因印象。

假如当你沾沾自喜的离开时,关门的动作非常粗暴,那么他之前给你的好印象就可能会被掩盖,对你产生坏印象!

你多年不见的朋友,在你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假如一个朋友对你发脾气了,你下次见到他时就会心怀恨意,因为他上次给你留下了坏印象,而你以前对他产生的好印象都会被掩盖。

嗯,那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是矛盾了吗?不,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其实并不矛盾。

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前者会影响两个素未谋面的人是否会成为朋友,后者会影响两个久未见面的朋友是否继续维持朋友关系。

相关文章

  • 《生活中的心理学》

    全书脉络清晰,语言通俗简洁,不能再好的心理学科普读物,至少对于我这种水平以及好奇多过学习的阅读目的的读者,真的是读...

  • 生活中的心理学

    目录: 一、现象:为什么有人会经常照镜子?尤其是女性居多? 潜在的可能性解释: 自个分析:对自己的容貌不太满意,生...

  •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的目标是什么?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本书心理学定义为对于个体的行为及过程的心理研究。 行为...

  • 生活中的心理学

    最近看到淘宝双十一中盖楼活动,里面有组队的环节,出现这样的现象。 小伙伴们会好奇这有啥好奇怪的,不就是躺赢吗! 是...

  • 生活中的心理学

    一、 自利性偏向: 1、 当行为是成功的获取良好的结果时,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

  • 生活中的心理学

    r在这里非常感谢沙老师给我这次分享心理学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各位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们来聆听我的讲话,非常的谢谢大...

  • 生活中的心理学

    中原焦点初25中25谢承琼坚持分享152天 1.天堂与地狱 天堂和地狱的人都是用一只长柄勺子从大锅里舀粥喝,而区别...

  • 生活中的心理学

    01.棘轮效应:开通花呗容易,关闭花呗难! 相信花呗大家都不陌生吧?据统计,现在有一半多的大学生都开通了花呗。你会...

  • 生活中的心理学

    网传上周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家上网课时与妈妈发生争吵,孩子从楼上跳了下去……消息一传开,家长群都炸开了锅,妈妈...

  • 成长路上不得不读的20本经典心理学著作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心理学入门必备书—《心理学与生活》。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中的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hc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