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又是一个让人极度扼腕的天才,和李贺可以说是一前一后。佩玉鸣鸾,王子安吹响了初唐诗歌大举出征的号角;昆山玉碎,李长吉则给晚唐文坛作了遥远的绝响。
六岁能文,名源北地;腹稿称雄,震动江南。王勃应该算是当时崛起最快的青年作家,他继承了绛州王氏强大的学术传统,把祖父儒学大师王通、两位叔公传奇作家王度和田园诗人王绩三人的优点集于一身。在古籍注疏和辞赋上,很早就才华显露,而在诗歌这个舞台上,更是一飞冲天,王勃就是黎明女神,在盛世到来之前,就在东方布满了玫瑰色的曙光。
在他之前,南北朝倚红偎翠的风气依然横行,统治宫廷的上官体也没有多大改变,淫靡、纤弱、华丽,诗坛主流不是“甜腻”的过头就是“做作”到变态,与兵强马壮的唐王朝完全不相匹配。在这氛围里,除了陈子昂等寥寥几人有所认识外,大多数乐在其中。
而王勃意识到了,“乱烟笼碧澈,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环顾离亭,远眺江山,故人离去,无限茫然。把南朝那种哭哭啼啼,泪湿衣袖,转变为空灵蕴藉的留恋,捎带着思考一下人生,足以看出天才的创新。而脍炙人口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更是自铸伟辞,毫不嗫喏,俨然一派宗主风格。
同时在形式上,王勃与他所领衔的“初唐四杰”做了承前启后的工作。不仅完善了七言古体,而且为五言七言律体的形成进行了多次尝试。《滕王阁诗》里“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仰天上白云,一俯地上清潭,再加上两个“秋”、“流”这样柔和的韵脚,神完气足,寄慨遥深。再如王勃《秋江送别》里“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简直就是王昌龄《送柴侍御》的先驱,用词老辣,恳切感人,混入后代成熟七律集子里几乎无法分辨。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探望父亲返回时走海路落水而死,年仅26岁。正如黎明的短暂,送走了漫漫长夜,就被普照大地的光芒所取代。他留下指摘《汉书》的神童之名,留下《檄英王鸡文》的意气之举,更留下《滕王阁序》的不朽之文,一起构成“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生动注脚。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在生前屡遭贬谪才名所累。死后数年盛唐气象终成万古。
有大才华者必有大寂寞,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人生天地之间终归过客,当繁华落尽,始见真淳,到那时,我已不在,但我不后悔,因为之后是新的天地。
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王子安,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划过天幕,迎来新的风云,笔锋挥洒,也难写尽与你相识的曾经。
网友评论
很少有人用这样的评价来评价一个诗人,除非这个诗人原本就是个女性。而男性当得起这样的评价,那也一定有着菲同寻常的造就和影响。我想,王勃当得这个菁冠,从作者不堕繁冗的文字中,不难看到那种更丰饶的关于一个古代诗人的情感和经历,这是在文字构法上本文的独到之处,但我觉得,一篇文章再多的文字,总不及一句最精准的点题,而在精准之上,又有别出新意的判别,那就是“有用”的文章。读解王勃,更值得读懂他的那种影响,就如在中国现代中篇小说的浩瀚星海里,唯有鲁迅的《呐喊》无以超越,那就是一种影响,一种文字的力量,一种文字与时代结合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恒久的,是不会被时间湮没的。
王勃的很多作品对于读过义务教育的人们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但探寻王勃诗词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刻底蕴,则是需要足够的修为和思考方能达成,就如饱受赞誉的《滕王阁序》,单从字面赏读,或是一篇描画景观的美文,字字珠玑,流芳百世,但若从其写作背后投射的历史背景和落笔初衷来看,美文也有着深沉的时代忧思,映射着一个朝代浮华背后的忧患,是为否极泰来的某种古代哲学对应,因此,这也更容易理解"物换星移几度秋","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众醉独醒和“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的豁然,一首诗词,如果蕴藏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灵魂追究,甚或是社会反思,超越的就不再是单纯的美,而是更有高度的境界。而境界,一般不显山山露水,于是,需要有积淀的文笔去透过现象穿刺本质,而现在的文章,鲜少如此……
或许在当下这样的时代,若非选定专业方向必须研究,一般人是不会静下心来研读分析这些枯燥的经典,这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但并非“无用”,所有好的文笔,都离不开文学艺术古典美学的积累和训练。经典的重量,其实是必然沉在水中的,但它有光华,能辉映中天皓月,那些如闲庭落花般纷繁的浮嚣,虽一时繁华,但终究"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唯有如吹响了初唐诗歌大举出征的号角的盛唐黎明女神,才不负万世千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今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