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可以帮助你分担很大一部分生活压力。但同时,你是否也担心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把孩子养成霸道小王子、刁蛮小公主。
也有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今天看了一本书,觉得要给予孩子自由、快乐的童年,明天看一篇“19年幼升小攻略”,立马又神经紧张,觉得规矩不做不行,学习、运动、兴趣都要严格要求,从小抓起。
这些带娃日常担心,是否也正是你在不停纠结和困惑的?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如何在溺爱和严苛之间寻找一片折中地带。
那么,先来重新认识一下溺爱和严苛。
溺爱或者严苛,都是亲子关系中的一种模型。大部分人肯定也都认为,这两种关系模型,都不太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但这种关系建立的决定者在于大人,而非孩子。因此,首先得从大人自身找症结。也就是,是什么原因在促使我们决定做出严苛对待孩子或无条件宠溺孩子的决定。
过度溺爱和过分严厉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由恐惧产生的。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每个要求都让步,那是因为他们害怕孩子的情绪反应,或者是害怕孩子难过;而严厉的父母对孩子说:“别哭了!”那也是因为害怕面对孩子的情绪,另外也担心孩子变得太软弱。因此,当你管教孩子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出于爱的时候,你就需要反思了。
需要反思的一点是,看看你有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每当你对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或者你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的时候,要尽量试着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一看。如果你看到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一些规则和边界,你就不容易落入过度溺爱的陷阱;如果你能感受到当你吼孩子、批评孩子的时候,关系断裂给他带来的痛苦,你就不会对他过分严厉了。
介于没有限制和苛刻的限制之间的,是建立在爱和联结上的限制。你可以这么说:“对不起,这样不可以。虽然我知道你非常希望我说可以。”完全没有限制,会让孩子觉得不安全,就好像是独自站在没有围栏的悬崖边上。以爱为基础的限制,为孩子提供了必要的规则和边界。而过分苛刻的限制,同样会让孩子感觉很孤单,他们会认为没人理解,帮助自己,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达不到要求,从而产生无助感和挫败感。
在设定限制的时候,我们要带着温暖和关爱;可以设定高标准和高期待,但是也要深入理解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要孩子一闹就让步,也不要强迫孩子闭嘴不许哭。
看到孩子的需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别忘了向内看,看看自己,问问自己,那些对未来的担心和恐惧真的有必要转嫁在孩子身上吗?是否因为自己在小时候对亲人关系破裂很恐惧,所以导致也很不愿意面对孩子和自己的情感断裂。回到当下,也试着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当自己内心需要力量和支持的时候,要主动去寻求帮助,让自己有能量。才能勇敢去面对这些繁杂的琐事和问题,才不至于轻易被恐惧拉着鼻子走,在溺爱和严苛的两种极端里看不到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