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于无神论者来说真的是很难理解,比如我敬畏天地万物,相信人生在世,善恶自有公道,努力会有回报,但这只是一种朴素的价值观,而信仰和宗教听起来就很沉重。
还记得2016年去西藏自驾游时在拉萨药王山摩岩石刻被震撼的情景:上千个壮观的大小佛像以及佛像下虔诚的磕长头的密密麻麻的信徒们,记忆尤深,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吗?还有那些朝圣者,用一生的积蓄来完成一趟朝圣之旅,宗教和信仰到底有什么力量来让人如此的付出和牺牲?
书中作者的意见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还是一个社会性动物,所有的起点都有一些隐藏的动机:信念并非永远处于“驱使者”的位置。我们总是用信念来预示一些我们的潜在动因,这些潜在动因通常都是指社会层面上的,而非精神层面上的。而这就是我们脑中的宗教“大象”:我们崇拜宗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宗教信仰,更是因为它使我们成了一种社会性动物。
首先,并不是所有宗教都看重教条。只要信教者公开接受该宗教,大多数宗教对于私人信仰问题一般是比较宽松的。但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样以信念为基础的宗教则是例外。
其次,像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那些宗教就不太关心教条主张,他们更关心宗教仪式,比如在公共假日是否可以外出庆祝等。还有像印度教、犹太教和神道教这样的一些宗教更关注民族性以及文化传统,他们创造了成套的有关超自然主体的信条。
也就是说不是从内在的角度(我们自欺欺人的想法),而会从外在的角度(社会诱因)对宗教进行阐释。
宗教并非关乎个人信念,而关乎共有信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群体实践。就像社群,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一样。
宗教的社群模型社群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了诸多益处,否则每个人都只能各自为政。然而,合作并非易事。就连那些追求和平、循规蹈矩的合作者所组成的团体也会剥削他人。在宗教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诈骗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些人可能看起来十分虔诚,但只要时机一到,他们便会欺诈他人,这些人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静静地在羊群中等待猎物落网。
正是考虑到阻止社群欺骗和促进社群合作这两大目标,宗教令人匪夷所思的方方面面开始说得通了。
1、牺牲、忠诚和信任
我们总是在为朋友和家人做出牺牲,可却无法为一个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牺牲自己。在这方面,宗教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以团体的名义让他们的信徒来举行祭祀仪式。所谓的向神做出牺牲,实际上就是在向你以及那些与你一样在祭坛周围做礼拜的人效忠。个人牺牲是个人向社会团体缴纳“会费”的方式。
比如参加麦加朝圣这样的朝圣活动就是将时间、精力、金钱还有健康这些祭品整合起来,然后一次性供奉给神明,以彰显自己对伊斯兰教的忠诚。这种牺牲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它是可以给整个社群带来益处的。要知道,所有这些牺牲都是为了能够维持社群成员高度的奉献精神和彼此之间的信任,而且最终还能减少对每个社群成员行为的监视。
2、亲社会规范
和所有社群一样,宗教团体里充满着限制个体行为的规范。而无论是对于整个社群或者团体内的个体成员而言,这些规范都是极其有用的,特别是当这些规范与该团体所面临的当地的经济及生态问题相适应时。
其中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要有所表现,而且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样才能把那些不具备奉献精神的人拒之门外。其次是还需要一些加强规范的机制,也就是监督与惩罚机制。
3、宗教仪式的同步效应
不知为何,当我们和其他人步调一致时,我们和他们之间就会形成社会纽带关系。这里的“步调一致”可以指共同踏步前进、齐声吟唱、有节奏地打节拍或是穿相同的衣服。几乎所有的主流宗教传统当中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同步仪式。
4、布道
布道不仅仅只是一场演讲,其作用也不仅仅在于教育他人。布道也是一种仪式,一种转变社会现实的手段,我们只需要参与其中即可。布道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信众们聚集在一起聆听,有助于形成一种有关社会规范的共识。
5、标识
在宗教这一语境中,标识可能包括独特的发型、服饰、帽子或头巾、珠宝、文身以及耳环,甚至还包括了一些饮食上的习惯和其他一些必须完成的行为,如正午和餐前的祷告也可以看成一种标识,因为其他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什么人属于什么宗教。
6、禁欲与殉难
禁欲和殉难这些最为极端的宗教行为,就像“攀登”一座座高峰,追求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或其他奖赏。所以只要是山,我们便会不断向上爬。
总结:秉持某种信念的价值并不在于将其付诸实践,而在于让其他人相信你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的。涉及宗教信仰时,尤其如此。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用的。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觉得神是无所不知的,神甚至还能洞悉我们的“私密”行为和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并就此对我们做出最为公正的评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