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探究社会关系的利器。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喜欢笑的女孩子通常运气都不会太差,可是为什么呢?
我们一出生,在还没有学会说话和唱歌之前,就已经学会笑了。甚至对于那些天生失明、失聪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笑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行为,是大脑自然而然做出的反应。就像呼吸一样,但是呼吸等只是心理行为,笑却是一种潜意识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进化的社会行为。
哲学家约翰·莫雷尔曾经提出过笑的三种理论:
1、优势论:根据这一理论,笑从根本上来说是刻薄的,只是嘲笑、嘲弄、鄙视的一种形式。这一理论还指出,我们之所以会嘲笑他人,主要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是这个理论解决不了我们比如挠痒痒时为什么会笑?
2、释放论:这一理论认为笑是一种生理过程。当我们的“神经能”被大脑唤醒时(“神经能”主要用于处理可察觉到的威胁或消极情绪),我们就会笑。但紧接着,我们便不再需要这种神经能。为了消除这些过剩的能量,我们通常会笑到抽筋。也就是说,笑 = 紧张 + 放松。这个理论的问题是神经能这个基石是不存在的。
3、失谐论:这一理论指出,当我们感到出现心理落差或喜出望外时,我们便会笑。失谐论阐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讲笑话时,首先要做一些铺垫,然后再抛出一个包袱:铺垫可以让听者心生期望,从而在包袱出现后有心理落差。但是为什么失谐就会笑呢?
我们为什么会笑呢?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符合“刺激—反应”模式的。这一模式能够对我们的许多行为做出解释,特别是对于一些潜意识的行为。并且这一模式还具有巨大的直觉吸引力。就像我们开心时会笑,难过时会哭一样,我们笑是为了回应由幽默引发的心理状态。
科学家研究笑时发现,笑有几个重要发现:
1、和独处时相比,处于社交场合时我们更爱笑一些。是不是从侧面表示我们用笑来打开社交的门呢?
2、笑实际上是一种发声方式、一种声音。在动物王国中,声音是一种主动交流方式,动物之所以发声是因为它们希望有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且试图提前让对方获知一些信息,而笑也是如此。
3、其他一些物种也是会笑的。其中不乏一些灵长类动物,但不是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是如此。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笑起着一种具体的生物作用,植根于动物的交流当中。但到底是何种信息如此重要,使得我们远古的猿类祖先专门创造了“笑”这样一种内在信号来传达它呢?
因为笑代表着“闹着玩”。关键是笑声必须与嬉闹的情绪相伴相随,我们需要告诉对方这是不含敌意的,是安全的。笑声看似完全是无邪的、光明正大的:“我们只是在闹着玩!” 笑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是和危险相关的,让我们利用违反规范之险来制造喜剧效果,比如第一种是佯装踩线、越界,而后迅速撤回安全地带,而没有真正触犯规矩。第二种便是真正地跨过这一边界并违反这一规范,然后就像第一次跳到雪里玩耍的孩子一样大叫:“哇,这里很安全,真是太棒了!”
大脑通过笑还向我们“透露”了另一种敏感信息,那就是我们是如何看待沦为我们笑柄的那些人的。我们越是对一个人漠不关心,那么一旦不幸降临到他头上时,我们就越有可能嘲笑他。当我们嘲笑别人时,象征着同一种心理,那就是:“不管刚才发生了什么,反正我现在感到很安全”或是“我感觉这样做有点不对劲,但这与我无关”。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的笑听起来如此无礼与刻薄。
另外,笑揭示了语言羞于启齿的边界。在我们探索社交世界的边界时,幽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笑的隐藏动机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安全的边界内挑战规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