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个人,既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所有都不能的,即是说人的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这是一种客观实在。
然而,人的能力限度何在?这恐怕是让人难以准确界定和言说的。我说,只要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就能说清自己的能力限度。因而,人的潜能,就是一种人的能力限度的标尺。这恰如掘井,最大井深何在?找到水的尺度就是最大井深所在。
坦诚而客观地讲,大多数人是满足于自己的已有能力的,往往忽视或不再去发掘自己的潜能。造成这种满足而不再发掘自己潜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究起来并聚焦地讲,无非是主观上对自己的“放弃”,客观上则是缺乏能力上的“挑战”——靠习惯作为已能满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但我以为,放弃对自己潜能的发掘,无疑是一种人生遗憾。
我的职业生涯是行走在地质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当我结束职业生涯时,我审问自己:几十年的职业生活赋予我怎样的人生特质?我想,应该是人生“探索者”的色彩,应该是人生潜能“发掘者”的气质。所以,我的职业生涯结束的终点,就是我的人生潜能发掘的起点——在发掘鲁迅思想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潜能。

个人何以自我开发自己的潜能呢?我想,路径、方式和方法不过一条:难为自己。在这个道理上,给我以透彻启发的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孙正聿先生的一番话:
“所谓‘思想’,就是要有独立的创见,这就需要‘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逻辑’,就是要有严谨的论证,这就需要‘在讲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语言’,就是要有优美的表达,这就需要‘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
如此三个“跟自己过不去”,不就是“难为自己”吗?也恰是在这“难为自己”的过程中,人的“思想,逻辑,语言”的潜力获得了空前的发掘与提升。反之,总是“放过自己”,总是“让自己绕过去”,个人的潜能何以能够发掘出来,何以能够提升上去?
坦诚地讲,语言(文字)是人的第一位“看家本领”,是随时随地都要应用的“硬能力”。那么,审问自己,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到底居于怎样的水平呢?还有多少潜力可供发掘呢?我想,如果个人肯于和勇于用黄伯荣先生的《现代汉语》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这两部经典著作“难为自己”一场,打一个“世锦赛”,那么,定会发现自己在语言(文字)上的潜能与潜力。
不可否认的一个人生规律是:人生沦于庸常,往往是不敢“难为自己”的结果。同时,人才开发,也往往是自己以“难为自己”的方式,自我开发的结果。
一个现实的衷告是:父母者都未必教育开发子女一辈子,若不自己“难为自己”地开掘自己的潜能潜力,还能依靠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