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经理产品经理PM互联网运营
马斯洛&狩野(Kano)需求模型-互联网产品

马斯洛&狩野(Kano)需求模型-互联网产品

作者: Louis_lau21 | 来源:发表于2016-06-15 11:28 被阅读1107次

    互联网产品的本质还是在产品这个维度,互联网只是产品的一个属性。

    关于产品,设计逻辑的背后往往是源于人性的需求,产品团队通过将这些需求,进行搜集分析筛选,最后再将评审后的转化成产品的功能点,进行开发验证,上线,并通过不断的迭代来完善产品。那么,对于互联网产品,需求的思路主要如下图所示(非原创,转载自@91产品)。

    需求思路

    以上的流程基本就是一个产品的前世今生,有个术语称它为产品的生命周期。那么在设计互联网产品的时候,弄清楚了这些流程,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要对搜集到的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了,结合个人经历,我归纳了自己对于需求排序的一些认识,如下图所示。

    需求的优先级排序

    影响产品体验的bug级需求应该放在产品改进的最高优先级。

    如果一个产品不能被用户正常的使用,流程受限,那又何谈提供服务呢?

    在产品上线前阶段,首先就需要对这个版本迭代的产品进行测试(黑盒,白盒,设备适配.etc);产品上线以后,通过搜集用户的使用反馈(搜集方法:产品交流群,App内意见反馈,邮箱&电话反馈.etc),进一步改进bug,从而更好的提升产品体验。结合自己做过的两款App(拾光:时间管理 & 团团课:面授课程团购平台),谈一下我们是如何做bug修复的。按时间维度,可以分为产品上线前和产品上线后。在新版本上线前,1.开发人员先进行代码联调,将各个模块的功能调通,然后将测试安装包交付给团队的测试人员;2.测试人员先进行白盒测试(可以理解为一种逻辑测试,对程序源代码进行测试,目的是为了发现内部代码在算法,溢出,路径,条件等等中的缺点或者错误,进而加以修正);3.将完整的测试后的安装包分发给团队相关人员和产品使用交流群的种子用户让他们能帮忙一起做好内测工作(功能测试),最后将所以测试问题汇总并及时反馈给开发人员。在基本的内部测试环节全部完成后,确定产品无致命的Bug后,在相关应用市场上线新版本的产品,再通过各渠道(应用市场用户评论,客服反馈,用户访谈.etc)进一步确定下个版本迭代要修复的bug以及改进点(新增功能点,优化流程,界面设计.etc)。所以,综上所述,app的版本迭代本质其实是一种需求迭代,借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这个流程是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当然,随着产品版本迭代的增加,产品功能也会逐渐趋于饱和甚至臃肿,例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某IM聊天软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一部分用户开始对产品的体验提出抱怨,毕竟这些功能对用户来说不是都有需求的。这个时候,产品优化(减法设计,功能插件化,个性化定制.etc)就应运而生了。以上就是关于bug级需求在产品迭代的一般流程,关于其它类型的需求,处理思路基本类似,通过将不同类型的需求进行汇总,通过关键因素确定优先级的权重,例如:资源处和产品核心功能类需求的优先级权重就相对要比调整类和尝试性需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市场和用户在变,互联网产品设计人员要在这阵风中,寻求找到适合产品的方向。有的时候,或许,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那么,关于需求,我想谈谈两个模型,一个是基于心理学流派的叫马斯洛需求模型,另一个基于产品品质表示的狩野(Kano)模型

    1954年,心理学泰斗马斯洛出版了一本巨著《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5层需求理论。

    5层需求理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5个需求层级以金字塔的模式,从底至上,依次层级提升,所以这个模型又称做金字塔模型。

    5层需求理论

    在这个金字塔的底端,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主要包括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水、空气、以及性欲等等,以互联网产品为例,大部分盛行的产品都是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例如:购物平台类的淘宝,天猫,京东(腾讯入股);美食团购类的美团,大众点评(这两家现在合并成新美大),百度糯米。这些产品从最初的基础功能发展,不断迭代扩展在满足人类的更高层需求的同时,融合在人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超越自我的Z理论,第6层需求

    在马斯洛去世前,这位老人发表的另一本著作《Z理论》(Theory Z),文章中提出了超越自我的第6层需求。在这一层需求层级,已经向人类的精神诉求的更高等级迈进,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激发出潜能,惊喜,从而灵性的自我成长。在互联网产品的体现上,对于微信的成功,有人说腾讯是在颠覆自己,革了QQ的命。其实不然,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并接纳多元价值观产品的存在。所以,微信的存在体现了这种多元价值观,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一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背后的创造者和用户对于自我超越的追求和实现。

    6层需求理论

    需求层级的另一种模型:狩野(Kano)

    狩野模型(Kano Model),它是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在《魅力质量与必备质量》﹙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这一研究报告所提出。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用户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依据这个三个层次,Kano模型的核心是将产品品质分为四个部分:

    A 无差异品质(Indifference):用户满意度不会因提供这项品质而改变,也就是说,这种品质用户根本不在意,在产品设计中需要尽力避免的。

    B 魅力品质(Attractive):用户期望之外的兴奋品质,它和用户满意度成指数级关系

    C 一维品质(One-dimensional):又称为线性品质(Linear),与用户满意度成线性关系

    D 必要品质(Must-be):产品的基本要求(Fundamental),是一个产品理应提供给目标用户群体的品质,应该在最初版本的产品就满足用户。

    PS:还有一种称之为反向品质(Reverse):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给用户后满意度反而会下降。这种品质如同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伪需求,这种类型的品质/需求,如同产品设计者和用户,一个站在A点,另一个站在B点,中间有一面镜子挡住了彼此,而产品设计者却一直认为镜子里看到的是用户。打破这面镜子,看清用户,充分交流和理解,才是一个产品设计者该做的事吧

    这4个品质之间的主要关系如下图所示:

    狩野(Kano)需求模型

    基于对Kano需求模型的理解,我将自己平时常用的互联网产品做了一个分析总结,按照基本需求增值需求附加需求的维度进行归纳,如下图所示:

    个人常用的互联网产品归纳

    这样划分的逻辑是基于基本生存(生理和精神)完善自我,以及附加价值实现。人活一世,首先需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食物,衣服.etc )。试想如果衣不附体,食不果腹,何谈需求与品质呢?为了丰富和更好的追求生活,我们还需要诗和远方(音乐,影视娱乐.etc),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认知,更好的追求这个世界的意义(知识,思考,社群.etc)。

    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的产品,是很具有市场的。

    市场这块蛋糕这么大,谁都会想分一杯羹。即使产品的Idea和市场切入点很好,但是在深入发掘用户需求的同时没有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壁垒,那么,像BAT这样的大公司依靠自身强大的平台资源优势很容易就可以垄断你的市场,分分钟被完爆。那么,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如说是生存力从哪儿来呢?其实还是需求,是针对产品对于细分受众的实际需求

    PS:需求分析的第二步,要区分用户,客户和合作伙伴,这就是要对群体划分,挖掘背后的实际需求转化成产品的核心功能,形成自身壁垒。

    一筹莫展,不妨多看看产品案例,多体验

    一个有特色,有态度的产品,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一定是通过精心策划,准备,产品设计团队与用户共同努力的结果。例如迅速崛起的网易云音乐,以UGC歌单+音乐社交为核心功能营造了用户为中心的音乐生态圈,形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给用户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产品的PM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幕后产品 ,在那里讲述了做这款云音乐产品背后的逻辑。最后,分享一下不久之前看到的基于人性弱点的互联网产品服务的脑图归纳,如下图所示:(非原创,转载至@移动行业观察)

    基于人性弱点的互联网产品服务

    明白产品背后设计的逻辑,以及这种设计所满足的需求,从而才能更好的吸引用户注意力。在产品多元化的未来,其实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信息获取成本高和信息交流不对称的局面),用户的时间不断的被各种产品所占用,只有更充分挖掘市场和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才会在这样一个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

    那么,设计一款帮助用户优化时间的产品又何尝不是一种思路呢?

    谈了这么多,从需求理论到产品实现,这都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坚信自己的初心和梦想,这里借用朋友分享的一句话: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一直做,等待时间的回报。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应该还要记得一同做这件事的,除了你,还有曾经给与自己帮助,批评和指导那些人。无论将来如何发展,互联网+的时代也好,智能机器化时代也好,这些时代都基于需求的外在体现,如果没有人的需求驱动,何来产品?

    所以需求的核心和本质都在于人而你就在其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牛腩腩:马洛斯的需求理论的确提出了5个层次,但他并没有说是金字塔模型的,很多都是后人乱用,他只是提出5个层次给大家作为参考。
        Louis_lau21:@牛腩腩 学习了,刚刚去google上dig了一下,当年提出的时候是按照级别高低的顺序,我想后人用金字塔来形象的描述这5个层级间的逻辑关系吧。 :smile:
      • 糖妞儿:学习了,谢谢。其中有一点:第一张图需求思路导图,它的需求分析中的后续计划,应该归位筛选需求那一类会较为合适,原因:确定需求后再建立计划较为合理,且不乱。你认为呢?
        糖妞儿:@Eric_lao 有理,看来自己理解的不够深入,谢谢
        Louis_lau21: @糖妞儿 是这样的,我的理解哈,不一定准确大家互相学习。
        分析需求和筛选需求的侧重点不一样,之所以把后续计划在分析需求这个框架下,是因为在筛选之前,要针对需求进行排期等计划操作(需求迭代的周期思路),而后面的筛选需求更侧重在评审,及这个版本要迭代上线的需求种类和数量。
      • 7e56b986cc75:最近刚学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Louis_lau21: @好好好小姐不是好好先生 欢迎私信交流
      • 妙活:学习了
        Louis_lau21: @妙活 互相学习,共同促进
      • 蘇小魚:所看的文章里关于马斯洛解释最专业的一篇
        Louis_lau21: @蘇小魚 谢谢支持。知识总结,提炼,分享才会有价值,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会遇见更好的彼此。
      • ed6adff24fef:华丽丽
        Louis_lau21:@PM_Wanglb2060 亮白白

      本文标题:马斯洛&狩野(Kano)需求模型-互联网产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pu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