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义问答2019.08.02.
微友:
老师,无实无虚如何理解?
西莲:
无实无虚是指宇宙万法、大千世界、一切物质而言。下面引用经文和古德开示予以会意: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金刚经》
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
——黄檗断际禅师
微友:
[晕]看不懂。
西莲:
这宇宙万法就像如同我们的“真身”是无形无相的(真人真身却无相,这是人类智慧中最难理解和体悟的)却能显现你、我、他以及大千世界。
现在把无形无相的“真身”比做我们的身体,把我们身体的影子比做大千世界,这就要问:你能否定影子的“存在”吗?你能肯定影子的“存在”吗?所以,否定影子就是“断灭见”,肯定影子就是“邪见”!整个大千世界既不是“真实有”,也不是“纯虚无”,故如来的智慧了达万法无实无虚。
以上所言,明白就是刹那间;不明白,需待来日悟;今生不悟,那可能就是多生累劫后的事了![微笑][微笑][微笑]
微友:
啊~若有所悟。
——西莲感恩群分享
(二)《要门论》法语拾粹与感言寥语2019.08.03.
1、法语拾粹
1)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2)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3)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
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4)
有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云:
如何得大涅槃?
大珠慧海曰:
不造生死业。
僧问:
如何是生死业?
大珠慧海曰:
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5)
僧问:云何即得解脱?
大珠慧海曰:
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僧曰:
如禅师之辩才与道行,实谓希(稀)有,礼谢而退。
6)
行者问大珠慧海:
即心即佛,那(哪)个是佛?
大珠慧海曰:
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
行者无对。
大珠慧海曰:
若通达自心法身,则天下万物都是佛,若执迷不悟自性,则永远背离佛法。
7)
法明律师问大珠慧海:
经律论乃佛所说,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佛性?
大珠慧海曰:
经论不过是自性之显用,读诵依教奉行就如同狂狗追逐肉块,狮子噬咬凡人,是舍本逐末。
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8)
有三藏法师问慧海禅师:
真如佛性有变易否?
大珠慧海曰:
有变易。
三藏法师曰:
禅师错也。
慧海问三藏:
有真如否?
三藏曰:
有。
慧海曰:
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三藏岂不闻善知识能使三毒变作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三藏曰:
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
慧海曰:
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
三藏曰:
禅师刚才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说不变易,这有什么是非标准?教人如何适从呢?
慧海曰:
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宝珠变现色彩,这有什么是非标准呢?
慧海曰:
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宝珠变现色彩,说变易可,说不变易亦得。若不见性之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闻说真如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
三藏曰:
南宗顿教宗旨,真是变化莫测,不可思议。
2、感言寥语:
大珠和尚,大唐活佛,寥寥数语,精彩夺人,指点迷津,正路修行。
——西莲感恩群分享
(三)再议方便与究竟2019.08.04.
我们曾经讨论过方便与究竟的问题:究竟离不开方便,方便也离不开究竟,方便与究竟本质不二,这个义理不再赘述。
今天的议题是:
大乘:法是究竟法,人非究竟人
净土:看似方便法,生则究竟佛
毫无疑问,大乘佛法,开显如来第一义谛,直趣诸佛本地风光。
可是,作为大乘自力法门,“风光无限好,望山跑死马!”一个凡夫修到明心见性算起,直至佛的究竟果位,再破尘沙惑与无明惑,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完成。故大乘自力之道,法是究竟法,人非究竟人,绝非一世成。
修大乘自力法门,属于悲增上菩萨。
粗眼一瞥,净土法门,看似是方便法,执着西方之相,到达西方不是立即成佛。
然而,我们知道,一旦往生,就确保切断轮回,莲华化生无量寿身,在极乐世界殊胜环境的熏习和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的呵护下,不需再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一生就圆满成佛。故净土二力之道,看似方便,实则究竟,不生下佛种,生则究竟佛。
修净土二力法门,属于智增上菩萨。
这个义理透彻了,自然就有择法眼了!
——西莲感恩群分享
(四)修行的根本2019.08.05.
因地的真正修行处是在第六识和第七识上用功。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
第六识和第七识犹如浮云,非有非无:在凡叫有,在圣叫无。在真如本体面前,有和无、圣和凡皆不可得。
把第六识的分别(不妨分别,分别亦非意),把第七识的执着下死功夫统统破坏掉,真如佛性自然现前。
——西莲感恩群分享
(五)修行道次第框架2019.08.06.
迄今为止,末学体会佛法修学的完整框架是:
接纳无常——顿号——闻道——必修课;
欣然去执——逗号——入道——选修课;
明心见性——分号——见道——结业课;
得生净土——句号——圆道——毕业课。
请各位大德老师批评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西莲感恩群分享
(六)微友及群里早悟快递2019.08.09.
王老师,您早!
我是去年退休,您年长于我,无论从世间法还是出世法,均应称您为兄、为师。
短日相识,知兄多年正法修行,既有智慧,又见慈悲,愚弟甚为敬佩。
多年拙学,会沧海一粟,献丑奉上,期兄指点!
1、佛道最高理则
《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点睛
心作心是:是心作贪,是心是饿鬼;是心作嗔,是心是地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不用说万行,就是六度,亦是佛门边事。学佛抓“心”,让心作佛。
2、作佛极理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点睛
作佛——无住生心:生心要无住,无住才生心,无住生心是同时。
“应”字很关键:要旨相应,用心如镜:胡来现胡,汉来现汉,不动情见,如实觉照。
修六度是菩萨,无住生心是佛道。
3、如来密因
大愚阿阇梨对其女儿亲授:
照寂寂照,寂照照寂;
成佛作祖,无他秘密。
点睛
寂就是无住,照就是生心;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就是止,照就是观;……
4、见性要示
1)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真空刹那,灵光一瞥,而神会、醒悟、承担。
——佛祖悟道偈
2)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点睛
言说皆绕,以致更迷;会其舌根,默契而已!
3)南岳怀让曾以磨砖作镜来点拨他的弟子马祖道一,成佛不止于形体打坐。
……道一心动,至诚请教怀让曰:
如何才能成佛?
怀让曰:
譬如牛拖车,车不行,是打车,还是打牛?
——参见《禅宗十牛图》
敬上
——西莲感恩群分享
(七)也谈见性2019.08.09.
见性,性真的可见吗?如果企图用眼看见佛性,离道更远!
言语无奈,开始譬喻了:说性像净水、像莲花、像镜子、像荧屏、像虚空、……世上根本找不到性的可喻处,她什么都不是,一切又都是她。无相、绝待、圆融、寂静、活脱、存在、永恒、唯一、……
说像,就不是!因为这些都是相,包括最近似佛性的虚空还是有相,只是让我们从这些譬喻中,刹那体悟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真实存在、变现万有的那个源头。
说佛性不可思议,却又不离思议;说佛性非见闻觉知,却又不离见闻觉知;说佛性不是六根尘境,却佛性又时时处处彰显六根的光明;……古德的“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似乎已经让我们初步尝到她的味道!
见性,见相即见性,因为相是性的影子;见性,不立言说,不离言说。回光一照,神会、默契、肯定、承担,大事了毕!
见性,不能说可见,又不能说不见。所谓的“见”,就是“契”。“见”和“契”都放下了,静影沉璧,水到渠成。
道此,性——自性——空性——佛性——须臾不离的本来人,你可千万不要忘恩负义啊!融入她,亲吻她,拥抱她,……
注:只好用“她”来代表言语道断、绝思绝议、美妙绝伦的真如佛性!
——西莲感恩群分享
(八)阳明心学撷粹2019.08.10.
1、王阳明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2、王阳明《咏良知四首》
1)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3)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4)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西莲感恩群分享
(九)《坛经》经典段子,开汝智慧之门2019.08.10.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注:
师:六祖惠能大师
觉:永嘉玄觉大师
策:玄策禅师
隍:智隍禅师
(十)圣僧禅偈及感悟寥语2019.08.10.
1、圣僧禅偈
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流若断命亦休;
徒劳无功百千梦,一觉醒来何用功!
2、感悟寥语
道,非由修得;道,皆由悟得;道,刹那密契;道,恒守不失;道,任运自在。
(十一)德满道隆2019.08.11.
《道德经》又名《德道经》。德,得也。若想得道,须先养德。
《孝经・开宗明义章》: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增一阿含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为什么儒释道均强调孝、善、德?为什么佛家强调广行六度?就是为了修福积德。德水养足,才能信佛入道,所谓道前基础。
尚未信佛的朋友,平时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德积入道,德满道隆。
凡是刚入佛门,就直奔主题、识心达本、顿见法身者,都是多生累世积植德本、善根福德深厚的人,才有今生的快速成就!
——西莲感恩群分享
(十二)辨名2019.08.11.
立题辨名,即辨析名称之义。
名称有两种基本含义:名号和名声。
比如,阿弥陀佛,既是法藏菩萨因地发愿成佛的名号,又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的名声。
初入佛道,需要远离名闻利养,才能于己有利,于人有利,于法有利,于行有利。
但是,“法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名称,尤其是其中的名声之义,不完全都是负面的东西,大修行人可以使名声转害为利,用名声广度无量众生。
当修到一定定功的时候,就不可以太执着名称的问题了,叫张三李四,唤王五地主,称老师坏蛋,皆无所谓。相都是梦境,名哪有实义?!
在名称的问题上,我也有过执着。比如,群里的很多师兄喜欢称我为老师,我感觉不可以。自己德、才、能都够不上老师的称谓,故在群里一再声称叫我师兄。
由于自己的执着,伤害了一些真心尊重自己的人。
当我想通了这个问题,谁愿意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并定住自己:叫我老师,我也是你的同学;叫我师兄,我仍是你的同学;……
我们来看阿弥陀佛的第十七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就是为了远播阿弥陀佛的四字洪名,使十方诸佛在各自的佛土弘扬净土法门,广利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
名声本身无好坏,好坏完全起于心:发心邪,骄傲自大,令汝堕落;发心正,巧借名声,广利群生。对名只知其害,不晓转利,潜存有见,心实尚未干净。
诸佛菩萨不着名,大修行人不着名,凡夫众生却着名。诸佛菩萨就是利用众生着名这一特点,帮助一切有缘众生。可以说没有阿弥陀佛的第十七大愿,就不可能有四十八大愿在诸佛国土的亮相登场,就不可能有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对无量无边众生的慈悲救度!
利用名声度众生,不仅摆脱了名利的缠缚,而且实现了对名利的第二次超越,修行境界达到了极致!
一切大善知识,他们看破放下名利已不在话下,而是要巧借诸善知识的名声,讲经说法,多设方便,广利有情。
——西莲感恩群分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大力大势至菩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感恩佛法僧三宝
感恩一切善知识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备忘录(四)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