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个答案:是,也不是。
【1】
看过度阴山老师《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朋友,都知道一句话——“良知是与生俱来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因此许多人就把本能、直觉和良知等同起来。我深以为不妥。
我打个比方来说一下“良知是本能的第一反应”,应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吧。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出自于《长阿含经》和《大般涅盘经》。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
对于这四个盲人来说,他们每个人摸到大象的本能的第一反应都是对的。那么他们的这个本能的第一反应,到底是不是他们的良知呢?
我们两眼光明的人看大象当然是完整的啦,所以我们知道他们四个人的这本能的第一反应都不对,不是良知。
两眼光明的人,看一眼大象就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这一眼也是本能的第一反应,然而和盲人的本能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这时候只有看清楚了大象全貌的本能第一反应才是真正的良知。
所以,“良知是本能的反应”或者“良知是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这话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良知必须是完全光明的。如果你的良知只光明了一点点,那就不能保证你所有的本能、直觉都是良知的显现。
对于圣人和上根器者,可以说良知是他的本能反应;对于我们凡夫俗子、下根器者,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格物致知,多反省,多观照自己的念头。
完全光明的良知,就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物来即照。当你面对国家之事时,照出来的应该是整个国家;当你面对一个家庭之事时,照出来的应该是整个家庭。
反过来,如果你面对国家之事,照出来的却只有你这个家庭;面对家庭之事,照出来的却只有你个人。那么,你的良知就不是光明的,你的这个本能的反应就不是真正的良知。
我们绝大多数人,就好比摸大象的盲人,我们往往自以为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良知的显现,然而,我们都是心的盲人而已。我们的本能反应其实往往都掺杂了私欲,那个与生俱来的良知本能,被私欲阻隔了。
【2】
还记得一老汉欲卖田给王阳明的那个故事吗?
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
王阳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说,“您是一农夫,地乃命根。您若卖了它,非死路一条。”
王阳明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还要失去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又过了几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风光秀美,风水大好,不禁陶醉道:“这地若是我的,那该多么好!”
一学生说,这块地本该是您的。
“哦?”王阳明不解。弟子说,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他当初要卖地给您,您不买,而且还给了他钱。
“哎呦!”王阳明失声叫道,话音未落,他又叫了一声:“哎呦!”
山中多蛇,学生们急忙跑来,以为王阳明被蛇咬了。
王阳明严肃地道:“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万倍。”王阳明马上盘膝而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
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吁 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弟子们问:“什么?”
“私欲!”
【3】
这个故事常被用来解释“四句教”。这里我借来说说本能、直觉是不是良知。
老农来卖田,王阳明不忍心老农晚年失去田地,所以没买,还借了钱给老农。这不忍心是良知所发。
然后当知道本来是可以得到那片秀美的田地时,本能地发了一声“哎哟”,这是私欲萌动了。看看,这也是本能的第一反应。
紧接着又“哎哟”了一声,良知发现了刚才私欲萌动。
于是马上静坐内省,克去那私欲。
我们看看,王阳明在此事上所发的本能第一反应都未必全是良知,何况是连私欲良知都分不清的常人呢?
【4】
那么,生活中我们有如此多的欲望,怎么去知道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应该克去的呢?
我也给不出什么一用就灵、立竿见影的方法,我仅有几点切身的体会和建议:
-
除非你是圣人、上等根器者,否则别轻易把自己的本能反应、直觉,一厢情愿地当成是良知。
-
勇于面对自己的私欲,不要为私欲找任何借口。有一人反对你,或许是他的偏见,若有很多人反对你,肯定是自己出了问题。
-
常常静思,时时反省,检查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否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是不是我执和我慢?是贪求还是嗔恨?
-
多读圣贤书,多读好书,不管是古今中外的。读的时候放空自己,不要把以前的见地先入为主的带入进去;对想不通的、有质疑的,不要急着下结论,先存疑,以后再慢慢探索研究。
-
要树立大局观,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问题,把万物一体的观念放在心上。不要一心只有自家的一亩三分田。人在社会,不是处于孤立关系中的,你的利益必从整体中来。
-
最难的是明知是私欲,却放不下私欲的诱惑,最终向私欲妥协。前几点我都能做到,但这一点我常常做不到,说明良知光明的还不够,被强大的私欲打败了。此时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坚定的志向。
王阳明少时就立下了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当私欲起来时,良知总是提醒他,若不克去私欲,就成不了圣人。或许这就是信仰和志向的作用,信仰和志向越坚定,内心的力量越强大,克私欲也就越容易了。还记得度阴山老师讲的“王门三立”吗?
这些年来,我不停地在寻找自己的信仰和人生志向,既向外求,学习儒释道、阳明心学、西哲、等等了解各种知识和思想,去从这些智慧中寻找那个信仰的所在处;同时也在向内求,时刻在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常常反省,修习内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我现在还没有寻找到那个坚定的信仰,但我已经逐渐地感觉到,这个信仰正在渐渐地接近、正在慢慢地清晰起来。
在道的路上,不会太迷茫,如有来生,望能不忘此心,继续求索。
网友评论
本能不一定是良知
你举的盲人摸象的事例,恰恰对于“良知是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这句话,拣出来说本能与良知的对应关系!是否兄台也成了那四人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