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写作课关于写作
如何读书,才能更有利于写作

如何读书,才能更有利于写作

作者: 芭蕉绿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2-18 19:21 被阅读3336次

    这样的题目,更应当由作家或者其他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人来写,会更有说服力。但我认为本来读书与写文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的经验和体会都会有很大不同。相对于文字水平和知名度比较高的写作者,我这种初学者的经验可能会更接地气。无知者无畏。即便说错了,大家也会包容,也不至于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如何读书,才能更有利于写作

    在评论区与简友互动时产生了一些想法,引起了我更进一步的思考。正好有两个简友在后台问我读书方法的问题,我就把自己的思考重新整理和深化了一下。

    读书丰富,学养深厚的人可能会列出很多的读书方法。但我觉得关键是要抓住一条有用的可行的,先把这一条做起来用熟了再说。


    1

    首先是读书内容的选择,建议多读经典。

    读书也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有简友说选择要读的书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我觉得读书可以先依自己的爱好与专业,或成长需求进行选择。或进行主题阅读,如个人成长类。但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更根本的是去读一些经典作品。

    有人会说,我是学某专业的,我要多读专业书籍才有用。其实,专业书籍只能使你成为某种人,而经典则使你成为人。经典的作品,传承数百上千年而不衰,自有它不朽的价值在里面。经典反映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悲悯和同情。所以不论在哪一时代都能引起共鸣。

    我们如果能用十几部经典作品为自己打好精神的底子,在文脉气象上就已是择高处立,那我们写出的文章,不管是在立意上还是在文采上,都必然会气宇不凡,卓尔不群,气韵生动,又别具风采。

    正因为很多人不愿意花功夫放在哪怕是十几部经典上(实际上我也没做到),所以我们写文是总会感觉到意钝笔涩,搜索枯肠,苦思冥想也难以成篇。想想古人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每天在经典中含英咀华,潜移默化地给熏陶出来的吗?如果我们能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熟读几部经典,落笔成文的时候应当会有很大的改观吧,说不定也能写得词采华茂,古意葱茏呢(我说的不是干货)。

    有人说,经典往往难读,尤其是古代经典。那我们可以先从熟悉的经典开始,一点点往外拓展。比如《论语》《老子》《史记》《古文观止》等肯定是要熟读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原典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我们应当好好继承。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一文一诗,若琼枝照眼,我们也可以好好吸收。

    至于方法,掌握古代经典除了读背抄,似别无他法(现在还可以音频)。前文曾引述胡适先生的话,来说明读经典的方法问题:“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 大师都用这种笨功夫,我们普通人还能有什么捷径呢?

    我们现在当然不可能像他那样再对这些古籍熟读深研,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自古以来就是为文之道。正如简友“我叫汤圆”所说,“书读的多了,有些东西在下笔的时候就会变成你的(不是抄袭),你的积累足够多,你本身就是一种技巧”。

    书读的多了,就会越读越快。因为根基厚实了,且书籍之间的很多内容相互贯通,领悟力吸收力自然提高,速度就会不知不觉的加快。民国时期的大师为什么能读那么多的书?就是因为小时候,传统国学的根底扎实。原典其实就是那几本,其他的都是对它的注释或者演化。

    当然,从阅读内容上来讲,读书要精也要博。对现当代的优秀作品以及一些畅销书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做出选择。经典书籍要精读,深度阅读,其他书籍可以泛读,浅阅读。这也是为了拓宽视野,了解写作所具有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2

    其次是读书方法,要做读书笔记。

    读书的方法非常多。为了实现不同的阅读目的,就会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这里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来谈读书方法。

    有简友问,“我读完就忘,是不是白读了? 读完就忘记了,该怎么办?”其实读书哪能不忘?但并不是真忘了。它留在了潜意识中。遇到相似场景,还会重新被激发出来。你还记得自己十年前某一天吃的那三顿饭吗?不记得了吧?但你能说那三顿饭是没有用的吗?它已经化作了你自身的营养啊。

    当然,为了使我们读过的书能够在写作需要的时候能帮到我们,还是需要讲究一些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先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主要有如下三步:

    第一步:要锚定阅读内容,深研细读,并勾画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不开始第二本书。这样是为了保持对同一本书理解的连续性。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

    第二步:把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整理,做出读书笔记。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可以先摘抄,然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归纳整合。要注重其内在逻辑。

    第三步:对浓缩了全书精华的读书笔记,进行细心揣摩领悟,并写出读后感。如果你看完书自己一点想法都没有,那就说明没有好好看,没有入心入脑,自然脑中空空。这样就既做不好读书笔记,也写不出像样的读后感。


    3

    第三,读书的动力,在于坚持写。

    输入是路径,输出才是目的和动力。刻意练习才是精进的王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两者结合,进步更快。

    读是被动吸收,写是主动表达。读会带动写,写又促进读。既不要只读不写,也不要只写不读。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肯定走不好。

    秋叶大叔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有这样几段话,说明了写的重要性:

    读书要先消化,再内化,然后输出。动笔就是主动消化的过程,内化的开始。如何内化成功?就是要输出,可以写书评,可以做分享,可以做读书PPT。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已的,写下来也未必是你的,只有反复想、反复讲,把这些东西变成潜意识,成为方法论,成为习惯,那或许才是你的。   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的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本文主要讲了“一条线三环节”,可归纳为九个字:读经典,做笔记,坚持写。至于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读经典,读背抄听;做笔记,概括整理;坚持写,读写互促”。

    古文大家韩愈曾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很多东西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所谓功到自然成。让我们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寸的成长。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便有一分的圆满。

    春天到了,百卉昭苏,万物萌发。让我们花点时间,种花种草种春风,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因读书而绿意蓬勃,生机盎然。


    上一篇:你如果不读书,谁都给不了你写作技巧

    【目录】最后的农业社会的生活,不能忘却的时代记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木棉之秋:又读了一遍。很受益。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读到。我现在读书就处在秋叶大叔说的第一层境界。我会继续努力。感觉在简书读到这样的文字,就是捡了宝——而且这宝,不用藏在家里,大家都可以拥有。真好!
        木棉之秋: @芭蕉绿了 😊😊😊
        芭蕉绿了: @木棉之秋 木棉谦虚又客气。你一直在源源不断输出正能量,也使我们受益良多,可能是你没觉察到。😊😊
      • 山千黛:多读经典
        芭蕉绿了: @山千黛 打好底子。😊😊
      • 一渐入佳境一:必须支持👍
        芭蕉绿了: @随缘任运可好 谢谢你。💐🌸🌸
      • 方特罗伊:希望此文惊醒自己,读写是一体的。
        芭蕉绿了: @方特罗伊 以读促写,写得全越来越有力度;以写促读,读得也越来越有深度。与罗伊共勉。😊😊
      • 字落心欢:关于写作,你越来越有心得喽!赞.:blush:
      • 默默huangjuan:赞同👍,只是真正要去做还是需要坚持的,加油,一起~😉
      • 問問:学习了:blush:
        芭蕉绿了: @问_问 多谢鼓励,互相学习,一起坚持。😊😊
      • 山儿姑娘:很赞的文章,确实受用了!谢谢您!
        芭蕉绿了: @灵魂注定是要独行的 你也可以开始写。我们共同学习。😊😊
        山儿姑娘:您已经很棒了,我得像您学习:sweat:
        芭蕉绿了: @灵魂注定是要独行的 多谢您的鼓励!😊😊
      • 铁妩:必须读经典!妹妹这文章写得真好!绝对同意!
        芭蕉绿了: @铁妩 谢谢姐姐支持。让我们一起读点经典。😘😘
      • 树上的蜻蜓:我读书必须记笔记,要不然怕忘记,哈哈哈
        芭蕉绿了: @假装不知道 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久之必见其功。😊😊
      • 郭安安:严重同意读经典
        芭蕉绿了: @月明如钩 谢谢!英雄所见。😊😊
      • Liqi张::+1:
        芭蕉绿了: @Liqi张 谢谢。😊😊
      • 四叶草_广广:真的是下笔始觉读书少,写读书笔记去!
        芭蕉绿了: @四叶草_广广 让我们一起坚持读点书。😊😊
      • 竹影飘摇:正是读书好时节😄,又有了芭蕉的读书方法,加油💪💪💪
        芭蕉绿了: @竹影飘摇 春读书,喜洋洋。让我们都能从读书中有所收获。💐🌹🌹
      • 諾米:谢谢
        芭蕉绿了: @半岛烟区 也感谢您的鼓励。😊😊
      • 一叶轻雪:很棒,我也写了一篇,感觉和你差的有点多
        一叶轻雪: @芭蕉绿了 共勉
        芭蕉绿了: @叶轻雪 谢谢轻雪。你谦虚了。我们一同学习。😊😊
      • 亓云风:读完还是搜索枯肠,没能入脑入心
        芭蕉绿了: @亓云风 ??😊😊
      • 杨小郁:赞,“经典使你成为人”!经典会让人思考!会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让你从世说纷坛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简书让我发现了浮燥世界的绿洲!
        芭蕉绿了: @杨小郁 说的好!经典就如同一块块金子,虽然不能吃不能喝,看似没用,实则最有价值。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塑造人。😊😊
      • 南塘问水:读经典,做笔记,坚持写。👍
        芭蕉绿了: @南塘问水 谢谢南塘。😊😊
      • 沈青棠:一大早打开简书,就看到你的文章,学习了,谢谢你的分享。
        芭蕉绿了: @鹿子柒 谢谢你。共同学习。😊😊
      • 天涯书单:文章有很多可以用的方法和好的观点,收藏了赞👍
        芭蕉绿了: @君诚食品刘海存 谢谢您的鼓励。😊😊
      • 夕月秋凉:樱桃红了
        芭蕉绿了: @夕月秋凉 芭蕉绿了。😊😊
      • winelx: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很喜欢这句话,适合任何事情!
        芭蕉绿了:谢谢你的鼓励!:blush: :blush:
      • 步绾:读书与写作系列!:+1:
        芭蕉绿了:谢谢!:blush: :blush:
      • 秋色文学烈火的轻云:我是写纯文学的
        芭蕉绿了: @帥哥 难怪这么有水准。
      • 西有记:读书和写作,就好比传说中的(发功),必须先积蓄足够充盈的内气,才能进行内气外放。
        芭蕉绿了: @小小初心 谢谢小小。所言极是。要有很好的内力。💐🌹🌹
      • fae45e695d93:很有心,谢谢共勉
        芭蕉绿了: @古之情 谢谢你的鼓励。😊😊
      • 爱瑋儿:看来我也要学习做笔记
        芭蕉绿了: @爱瑋儿 谢谢阿妹。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噢。😊🌸🌸
      • Cesttoi:求推荐有用的经典:smile:
        芭蕉绿了: @Cesttoi 这些不都是经典吗?都可以呀。😊😊
        Cesttoi:@芭蕉绿了 是经典古文?还是经典名著?还是国外经典文学?
        芭蕉绿了: @Cesttoi 这个可推荐不了。我觉得把一些我们熟悉的经典读熟了,差不多就有了点基础了吧。😊😊
      • 秋色文学烈火的轻云:写不出来东西,是因为情感和事物的理解还不到位,再就是天赋和对灵感的把握了。
        芭蕉绿了: @帥哥 你说的玄而又玄。我可能得一段时间才能理解噢。😊😊
      • 亮光处::+1:
        芭蕉绿了:谢谢鼓励!:blush: :blush:
      • 静和queen:加油
        芭蕉绿了:格格吉祥!:blush: :blush:
      • 老草:也许忘得快,忘得多,是因为少了做笔记这个环节吧。谢谢姐姐如此用心分享🌹🌹🌹
        芭蕉绿了: @老草 谢谢阿妹。我们一起学习。💐🍁🍁
      • 80840ded552b:学的不错!学习了。
        芭蕉绿了:谢谢您的鼓励。:blush: :blush:
      • 木棉之秋:太棒了!更坚定了我的认识。
        “经典使你成为人”,经典名句!
        芭蕉绿了: @木棉之秋 谢谢木棉。随口一说,不一定对啊。💐🌸🌸
      • 客家优哥:楼主文章里四个字四个字的成语真不少。
        芭蕉绿了: @河源客家人 真的吗?谢谢你鼓励。😊😊
      • 若水甘草:好文,学习了!
        芭蕉绿了: @若水甘草 谢谢您。互相学习。💐🌻🌻
      • 滋小然:真是好文,收藏。🌹🌹
        芭蕉绿了: @滋小然 谢谢小然。💐🍁🍁
      • 解放者_知乎:内容不错
        芭蕉绿了: @似或存 谢谢你的鼓励。😊😊
      • 王子魚:好文:+1:己转给我女儿了
        芭蕉绿了: @王子魚 谢谢子鱼。希望没有误导孩子。😊😊
      • 枫红云天:👍
        芭蕉绿了: @枫红云天 谢谢!💐✨✨

      本文标题:如何读书,才能更有利于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yk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