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题目,更应当由作家或者其他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人来写,会更有说服力。但我认为本来读书与写文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的经验和体会都会有很大不同。相对于文字水平和知名度比较高的写作者,我这种初学者的经验可能会更接地气。无知者无畏。即便说错了,大家也会包容,也不至于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如何读书,才能更有利于写作在评论区与简友互动时产生了一些想法,引起了我更进一步的思考。正好有两个简友在后台问我读书方法的问题,我就把自己的思考重新整理和深化了一下。
读书丰富,学养深厚的人可能会列出很多的读书方法。但我觉得关键是要抓住一条有用的可行的,先把这一条做起来用熟了再说。
1
首先是读书内容的选择,建议多读经典。
读书也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有简友说选择要读的书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我觉得读书可以先依自己的爱好与专业,或成长需求进行选择。或进行主题阅读,如个人成长类。但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更根本的是去读一些经典作品。
有人会说,我是学某专业的,我要多读专业书籍才有用。其实,专业书籍只能使你成为某种人,而经典则使你成为人。经典的作品,传承数百上千年而不衰,自有它不朽的价值在里面。经典反映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悲悯和同情。所以不论在哪一时代都能引起共鸣。
我们如果能用十几部经典作品为自己打好精神的底子,在文脉气象上就已是择高处立,那我们写出的文章,不管是在立意上还是在文采上,都必然会气宇不凡,卓尔不群,气韵生动,又别具风采。
正因为很多人不愿意花功夫放在哪怕是十几部经典上(实际上我也没做到),所以我们写文是总会感觉到意钝笔涩,搜索枯肠,苦思冥想也难以成篇。想想古人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每天在经典中含英咀华,潜移默化地给熏陶出来的吗?如果我们能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熟读几部经典,落笔成文的时候应当会有很大的改观吧,说不定也能写得词采华茂,古意葱茏呢(我说的不是干货)。
有人说,经典往往难读,尤其是古代经典。那我们可以先从熟悉的经典开始,一点点往外拓展。比如《论语》《老子》《史记》《古文观止》等肯定是要熟读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原典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我们应当好好继承。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一文一诗,若琼枝照眼,我们也可以好好吸收。
至于方法,掌握古代经典除了读背抄,似别无他法(现在还可以听音频)。前文曾引述胡适先生的话,来说明读经典的方法问题:“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 大师都用这种笨功夫,我们普通人还能有什么捷径呢?
我们现在当然不可能像他那样再对这些古籍熟读深研,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自古以来就是为文之道。正如简友“我叫汤圆”所说,“书读的多了,有些东西在下笔的时候就会变成你的(不是抄袭),你的积累足够多,你本身就是一种技巧”。
书读的多了,就会越读越快。因为根基厚实了,且书籍之间的很多内容相互贯通,领悟力吸收力自然提高,速度就会不知不觉的加快。民国时期的大师为什么能读那么多的书?就是因为小时候,传统国学的根底扎实。原典其实就是那几本,其他的都是对它的注释或者演化。
当然,从阅读内容上来讲,读书要精也要博。对现当代的优秀作品以及一些畅销书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做出选择。经典书籍要精读,深度阅读,其他书籍可以泛读,浅阅读。这也是为了拓宽视野,了解写作所具有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2
其次是读书方法,要做读书笔记。
读书的方法非常多。为了实现不同的阅读目的,就会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这里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来谈读书方法。
有简友问,“我读完就忘,是不是白读了? 读完就忘记了,该怎么办?”其实读书哪能不忘?但并不是真忘了。它留在了潜意识中。遇到相似场景,还会重新被激发出来。你还记得自己十年前某一天吃的那三顿饭吗?不记得了吧?但你能说那三顿饭是没有用的吗?它已经化作了你自身的营养啊。
当然,为了使我们读过的书能够在写作需要的时候能帮到我们,还是需要讲究一些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先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主要有如下三步:
第一步:要锚定阅读内容,深研细读,并勾画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不开始第二本书。这样是为了保持对同一本书理解的连续性。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
第二步:把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整理,做出读书笔记。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可以先摘抄,然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归纳整合。要注重其内在逻辑。
第三步:对浓缩了全书精华的读书笔记,进行细心揣摩领悟,并写出读后感。如果你看完书自己一点想法都没有,那就说明没有好好看,没有入心入脑,自然脑中空空。这样就既做不好读书笔记,也写不出像样的读后感。
3
第三,读书的动力,在于坚持写。
输入是路径,输出才是目的和动力。刻意练习才是精进的王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两者结合,进步更快。
读是被动吸收,写是主动表达。读会带动写,写又促进读。既不要只读不写,也不要只写不读。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肯定走不好。
秋叶大叔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有这样几段话,说明了写的重要性:
读书要先消化,再内化,然后输出。动笔就是主动消化的过程,内化的开始。如何内化成功?就是要输出,可以写书评,可以做分享,可以做读书PPT。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已的,写下来也未必是你的,只有反复想、反复讲,把这些东西变成潜意识,成为方法论,成为习惯,那或许才是你的。 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的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本文主要讲了“一条线三环节”,可归纳为九个字:读经典,做笔记,坚持写。至于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读经典,读背抄听;做笔记,概括整理;坚持写,读写互促”。
古文大家韩愈曾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很多东西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所谓功到自然成。让我们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寸的成长。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便有一分的圆满。
春天到了,百卉昭苏,万物萌发。让我们花点时间,种花种草种春风,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因读书而绿意蓬勃,生机盎然。
【目录】最后的农业社会的生活,不能忘却的时代记忆
网友评论
“经典使你成为人”,经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