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是佛学名词,意指努力、向善、向上,其对立面是单调重复的惯性生活。
如何才能将平淡的人生活出深度?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如何避免跟消耗生命力的事情纠缠不清?
知乎优秀答主采铜运用大量的心理学概念与案例,为思路不清的读者群体指出多条明路:
“你的未来十年应该怎样过?”
一、如何从容应对时间相关的问题?
1.过去:放过自己
人们因为选择无能、执行无能、信息噪音太多等原因,总是耿耿于怀过去不如意的事情。
如何应对悔恨的情绪?
首先,建立积极过去观,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东西怀有感恩之心。
其次,选择做收益持续时间长的事情,多读经典,感受上溯根源时的共振,提高思想觉悟。
2.现在:主控当下
①郑重原则:不敷衍、不犹豫、专注聚焦;事分轻重缓急,尽力而为。
②生活态度:尽情享受当下,无必要回首过去或展望未来。
③刻意留空:有意识规划出固定时间来思考、休息。
④投资时间:积累知识、训练技能、构建思维、提升品味、反省改进、促进健康、建立互信关系、获得稀缺资源、探索发明等。
3.未来:保持谦卑
①工作态度:为未来目标舍弃当下的享乐
②如何规划:重具体步骤,轻高远战略
③目标设置:具体、情景、可实施、前期降低难度
④思维习惯:替换比删除有效
⑤时间管理:尽快做完A事,将时间省出来做B事(其中,B是指值得回忆、留念、自豪的事)
⑥挖掘生命深度: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二、如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1.做自己学习上的向导
①理论:LindaDarling-Hammond提出一种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指由问题引导去学习。
②关键:尽可能提更多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找答案。
2.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
①提问方向:它是什么、有何用、组成部分有、如何实现……
②类比应用:拓展新知识的细节,将注意力从记忆概念转移到调用知识到新领域上
③维度分析:求同存异
④思维模型:放慢思考速度,留意思路产生的过程
⑤多感官共用,多情景挑战激发求知欲,结伴学习
⑥学习方法有效性排列
(最好)测试考评、长期分段练习
(较好)混合练习、细问、阐解
(一般)概况、标注、关键词、图解、复诵
三、如何选择并实践最优项?
1.三观
①高难度高标准→高选项→高答案:以最优为参考标准,不轻易满足于完成了事
②四种格局
A.盲众:人云亦云
B.利己主义:追逐利益最大化
C.真理捍卫:真理之上
D.心怀众生:改良社会、人应该对社会负责
③如何检验自己的目标是否属于高格局:近一周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
④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不附和社会品味(追求热爱,哪怕死在半路上也值得了)
2.思维
①检查每次思考过程:留意思路发展,写下每一步,推敲其是否存在“偏见”,提出更多选项。
②熟练运用维度分析:选项间不一定“非一即二”,可以灵活地交替展开。(分类、程度、类比)
③掌握博弈论思维:主动即自由,尽力不让外界操纵自己的行为。(要我做→我要做)
④勤于反思提炼规律:“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⑤简化思维加强表达:不追热点、重事实轻评论、定期闭关屏扰、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审视提纲、删赘字、浓缩寓意、合并共点)。
⑥动脑动笔动身动口:多画图解、在白纸上自由书写,分析动态事件的复杂性。
3.方法
①不怕试错,及时反省;
②克服“过度准备”,边学边应用,不要等待大展拳脚的perfecttiming;
③虚心接受批评,有重新构造自己观点的勇气;
④先做核心工作区,集中做同类事项;
⑤专注发展特长;
⑥刚入门时,以完成为目标;擅长并热爱后,要追求极致。
四、如何重排提纲
《精进》原书提纲分七章 重排提纲:初步提出三个问题1.前期准备
重排提纲要求读者具备独立清晰的思维,和较高的归纳定义和概念的能力,需要在一堆答案(原书标题)中找到它们上溯的共同提问句。向下分类列点很容易,往上合并同类源头这种逆向思维需要刻意训练才能掌握。
2.操作步骤
怎么找到共同的提问句?
第一,扫视目录,知道这本书大概说了哪几个主题;
第二,不断更换提问句的用词,将章节小标题夸张街套进不同的提问句中,调整理顺提问句和答案(原书标题)的逻辑关系。
3.具体解释
譬如《精进》这本书,分章介绍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主题,但是这七章书中存在概念重合的情况,因此需要重排提纲。
毫无疑问,时间自立一个主题;选择方向,进而行动,因此第二、三章可以合并;学习作为一个细说的分支,也另立主题;思维属于选择方向前的过程,努力属于行动的范畴,成功是行动的结果,因此第五、六、七章可以归类到第二大主题中。
4.逆向思维
为什么作者要把目录分成七章?
为了分类得更清晰吗?
为什么要添加括号内容补充标题?
第一,思维清晰如作者,标题的安排并未能发挥出其正常水平。如果作者像我这样把内容分成三个主题,每个主题用2~3点铺垫提出论点,一篇几千字的长文足以全盘展示其思想,不需要用18万字去介绍。欣欣读前猜测,初稿最多3万字,为了填充成一本书加入了大量描述现象和解释说服的文字(读后发现书中出现大量希望说服读者的心理学概念和举例,对于这部分文字是否必要,下文将继续展开研究)。
第二,括号内的副标题存在得很怪异,有些是针对主标题的提问,有些是延伸对主标题的回答。这种做法相当于文章标题选用破折号——为了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采取折号/括号列标题的方法,优点是能够进一步突显主题,漏洞是即时暴露了主标题的鸡肋性。也就是说,正因为主标题不够吸引,所以新增小标题加强解释说明(你会发现,副标题完全可以取代主标题)。
第三,这本书的标题起得非常有文采,“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向未知的无限逼近”,却未能明确指出中心主题。
欣欣猜测有两个原因——
其一,作者觉得这样的标题更能吸引读者好奇心;
其二,作者有意隐藏章节的核心主题,避免读者发现概念重合。譬如,第六章和第七章的下分小标题可以随意对换,毫无异感;第二章和第五章的小标题也可以对换。
(下段文字完全胡说别较真)
简单来说——
作者想将多年来对思维类研究的成果总结出书,写了不多于3万字的初稿,发现没什么好写,(可能)在编辑的提议下,增加了很多描述现象的例子和解释说服读者同意的文字。本来清晰条例的提纲被更改得乱杂充盈,作者不知道如何对这盘散乱的菜肴起名,编辑又心急,于是添加了括号内的副标题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
(上段文字完全胡说别较真)
最后补充说明,作者在序言中说过:“这七个侧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交织,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即便在对每一个主题的讨论中,我也尽量呈现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视角。”说明了章节的安排的确存在概念重合的情况。诚然,作者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写书,但如果读者想透析一本书,就一定要掌握分割出独立主题的“手艺”——重排提纲。
五、如何判断作者写文的意图
根据《心理学与生活》对心理学目标的定义:“心理学的目标包括: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我们可以将这4个过程类比应用到阅读方法中。
作者写下的这些文字,是为了描述现象、解释行为、预测未来还是控制建议,我们需要加强训练对文字在书中地位的敏感度,即时判断出段落文字的作用。
《精进》一书运用了大量心理学定义和案例去说服读者同意作者的想法,优点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增进认知,但这些解释类文字是否有必要叙述得如此专业复杂吗?也许认知心理学专业出身的采铜本人并不觉得复杂,那么,有必要分配超过7成文字量用于解释心理学定义吗?
假设答案是有必要。
那么作者在写完全书后就会发现,每章节包含了大量专业知识,(也许是编辑)担忧读者无法理解,于是增加了【SUMMARY精彩提炼】这一章后概括环节。
综上所述,从章节标题数量的设定、括号内副标题的设置、标题表述方式的选择、章后补充提纯的环节这4个方面,证明作者知道原书提纲不够清晰、叙述铺垫过程偏向杂乱。
欣欣本人非常喜欢采铜老师,一般工具书充斥着大量描述类的文字,但《精进》能做到用大量专业的解释类文字加强论证,这一心思非常值得鼓掌。《精进》就像将心理学的教材、科普书、视频演讲等精华集中回答几个问题,词句组织上尽显逻辑和条理性,阅读此书必须字笔在手认真笔记,重概括轻摘抄,enjoy yoursel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