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社交本质

作者: Estella_thu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17:14 被阅读205次

最近随着抖音的火爆,社交网络再次被提上了风口,未来风口会往哪些方向发展?笔者先以这篇文章为引子,系统分析目前泛社交网络类产品,本文以划概念和奠定理论为主,后续文章会对细分产品提出设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常思考过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是出于什么动机与他人结交?我们希望与他人建立什么样的社交关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关系?

我现在坐在家楼下的一家咖啡馆,周末的咖啡馆集聚了上百号人,都是周边生活区的,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旁边桌的陌生人过来求借一个椅子,对话了几秒钟就没有然后了。我下楼点餐,在点餐台等了十分钟,和店员交谈2分钟,我每周都来这个咖啡馆,里面的店员都很面熟,但是没有进一步倾谈。我每天早上在楼下买包子和豆浆,店员只有三个人,但我们除了交流早餐再无其他。我去了乐刻的团课,跟老师一堂课互动颇多,但下课后,关系就结束了。

上周末和公司里一群不认识的新人玩了几局狼人杀,连微信都没有加,这周和其中一个小朋友一起被Staff到一个新项目上。

我打开陌陌,有人在上面搭讪,打了个招呼后,都没觉得有什么可聊的,迅速结束对话。

打开百度贴吧,之前发的帖子被好多人回复,一条条地Reply回去。没有互相加关注,我们的关系就基于这一条帖子,也沉在这条帖子里面。

打开唱吧,一直有稳固的粉丝,几个粉丝跟我聊天,跟他们在唱吧里面聊气息和共鸣的心得,前前后后聊了二十分钟,但没有进一步加微信。

打开映客,不知道大家想看什么,观众有好几百但没人吱声,唱了一首歌我就下线了。

在仔细思考了以上所有场景里面我的动机,和周围人的反应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个问题,社交关系的产生究竟是基于什么? 

对于无关紧要的人和无关紧要的事儿,我们用最快的时间解决交流。对于基于某种目的而加微信的社交关系,我们的交流通常都围绕着这个目的。对于陌陌上的搭讪,我们高度戒备。但同时,我们又极度渴望贴吧里的帖子被人回复,抖音上的视频被人点赞,直播被人点亮。我们发了一个知乎和微博,下一次我点开APP的动机,往往只是出于看看有没有人评论。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其本质都离不开以下几点,欢迎补充:

>>目的性:建立和维系社交关系需要付出能量和花精力维持,决定了目的性是我们决定是否建立社交关系、维系社交的出发点。

>>相关性:共同话题、Accessible(可接触)是社交关系建立的可行性要素。

>>信任感:对于陌生人的信任感,反应的是人的自我防备意识。

>>表现欲:时代赋予90后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特质,但中二天性不被冰冷的现实(70后和80后Dominate的世界)所包容。有些人选择在半匿名社区表现真实的自我,有些人选择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带不同的面具,有些人无所谓周边人的看法,直接去掉面具。

>>虚荣心:不限于任何一个群体,人的虚荣心有时候可以强大支撑起一些旁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成为重要的动机。

一个稳固的社交产品,必须要研究清楚用户的需求,并为至少一种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在当今时代,社交产品已经经过了最开始的起步阶段,一些社交产品由于积累的足够大的用户基数和用户使用年限得以做大,开始从最开始的功能往外扩张,试图成为巨无霸。

但是转念一想,真的会有社交巨无霸出现,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社交需求,承接我们所有的社交行为么?其实无论哪一款社交产品,在其定位之初就已经决定了自己target哪一种用户,解决什么需求,要囊括所有的社交场景是不可能滴。

这就是当年QQ的局限,BBS局限,和当今微信的困境。而新兴领域的社交产品,则由于满足了用户其他方面的需求,补足了微信所不能解决的需求。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用匿名社交,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火山小视频,抖音和快手无聊,却把它们推到APP榜首,为什么垂直细分领域,新进入者无论提供多么完备的场景和体验,豆瓣,贴吧和微博多么不思进取,还是有自己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头条系扩张市场份额遇到瓶颈?因为每一款产品都有自己存在和持续的合理性,没有哪一个生态圈可以独霸用户的社交需求。

社交网络产品的未来,无非是做深和拓广的选择。为了把一类用户的一类需求解决到极致,有些APP被打上小众的标签,抛弃了更大规模的用户群。而关注DAU的那一拨产品,则把更多时间放在面向大众上,却难以实现用户区隔,失去了最初始的一批用户,用户每天投入的时间也逐步下降。

在后面的文章进一步讨论产品之前,先对市面上主流软件做一个梳理,留一个引子,分类依据有待考究,但跟随主流用户,各种小众用法只作为衍生。

并区分三个概念:社交网络,社区和社群。

以上的分类,没有说谁好,谁不好,而是任何一款产品在上市前,必须要考虑清楚的定位问题,一款产品的定位一旦确定,就如同基因,贯穿生命周期。不要贪大求全,明确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满足什么场景的社交是根本。

相关文章

  • 不变的社交本质

    最近随着抖音的火爆,社交网络再次被提上了风口,未来风口会往哪些方向发展?笔者先以这篇文章为引子,系统分析目前泛社交...

  • 社交的本质

    本质是互换,平等资源互换

  • 社交的本质

    社交的本质,就是彼此资源的相互匹配。而能进行社交的前提,是两个人对等的江湖地位。 如果别人自降身价和你交流,那是因...

  • 社交的本质

    今天看了一本书,叫《社交的本质》,是脸书创始人的姐姐兰迪扎克伯格写的。 中间有些内容涉及到商业品牌什么的,没有仔细...

  • 社交的本质

    社交的本质是建立可以交换的关系,大部分外向型的人社交擅于制造社交气氛但很容易干扰社交效率,他们更倾向于展示自己而忽...

  • 社交的本质

    1.〈社交本质角度分析〉我觉得在讨论下一波社交之前,先要明确下社交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社交的本质是彼此满足,有人说...

  • 社交的本质

    所谓社交,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价值交换——你有价值,才能交换。 看看通讯录里成百上千的好友,缺钱时却一个肯借的都没有,...

  • 社交的本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质上,一切社交都是为了获取信息,便于利益交换。我曾渴望一种极度单纯的,朋友之间只是谈天说...

  • 社交的本质

    Facebook(中文称脸书)是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创立于2004年2月4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

  • 社交的本质

    社交的本质,共情社交,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变的社交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fa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