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活着,的确需要些理由。
在同事的婚礼上,又见到了之前共事的同事们。自从辞职以后,对上个公司的是是非非便不再关心,今日一见,反倒又勾起了曾经一些或暖心或不快的回忆。
我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前辈就告诉我,闷头干技术简单,想干好管理就太难了,对此我不知所以。那时我还在一家鱼龙混杂的甲级建筑设计院里实习,对于小白的我,总是听人说这公司至少一半人是靠关系进来的。
我倒是懂了些什么,毕竟,我的实习机会也是。
实习期间,逐渐发现了新人变老人的一些套路,这种设计院,每年都会招聘新人进来,前一年的新人就变老了几分,然后再熬一年,又老了几分,就可以忽悠新人了。部门领导为了制衡,在部门安排了两个组长,两个组长挑选自己喜欢的人员,带着他们干项目。一来了竞标项目,这两个组长就依凭个人能力去揽项目。
表面上,年底的奖金是靠个人能力拼搏出来的。实际上,能拿到好一点项目的team必然分钱多,而另一个team拿到的居多是陪标或者改造的项目,都是些设计师不太愿意做的。
这其中的真诚与套路,到底有多少呢?
后来因为一些很复杂的原因,我并没留在这里。很多为进这家本市顶级设计院的人,送礼、委托他人疏通关系等等国人打破规矩常用的手段也就浮出水面了。
我印象里私底下最常被人问的一句话是:
“你是被谁介绍来的?”
“xxx”
“哦,我是另外一个zzz介绍来的。”
2
后来,我去了一家小的设计公司,人少,做事实在,一群人分工明确,还十分有凝聚力,加班的时候就像一起战斗一样,从来不会觉得累。除了发工资的老板以外,下面只设有一个院长负责管设计。
我们这群人的关系很好,这场婚礼也是在这个公司结交的同事的。
当我以为可以在这待个三五年的时候,房地产行业却不景气了,公司遭遇滑铁卢,揭不开锅了,逐渐开始拖欠工资。
靠工资生活的我,萌生了跳槽的意向。
当然,不只是我,这个公司的院长也是。
某一天,院长把我叫出门外谈话,我抬头一看,还有另外一个同事。院长说,打算带着我们两个一起跳槽到另外一个公司,问问我有什么意向。
我同意了。
没过多久,我们就一起跳槽过去了,也就是到了我的上家公司。
那是一家一百多号人的施工单位,设计院只是其中的一个仅有十人左右的小部门,我还在的时候,设计院总想着收支独立运营,虽然风险会变大,但至少程序简单些,行动自由些。
人越多,领导就越多,做个什么事都需要找各种领导批准,的确独立了才方便些。
这个部门本就有一个直管领导,之前的院长过去之后就成了副院长。
后来私底下听同事们说,该直管领导为了凝聚人心,本来几乎一毛不拔的她,在我们三个过去之前以联络感情为由请原同事吃了一顿饭。这倒是显得有些司马昭之心了。
就是在这家公司,我见过为了上位睡已婚直属上司兼勾搭董事长的女孩,见过表面关系很好背地里互相骂架的各部门领导,见过一群整天嚷嚷着辞职却没有任何行动的同事们。
3
过了没多久,部门的直属领导就暴露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
不管什么项目,只要我们三个参与,她总要让原来的员工搞出个方案二来,事实上每次竞标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一个方案上都吃紧了,她却总是一意孤行。
每次开经理大会,明明要求让部门负责人都去参加会议,而她却总说副院长没有时间,她自己去就行。
曾经有一次与她出差同行,住在同一间酒店客房,她竟然将所有的公司高层都骂了一遍。
后来,设计院一起聚餐的时候,喝了点小酒,大家就开始倾诉自己的心愿,有人说想赶快找个媳妇,有人说想着赚钱买房,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调侃着。
到副院长的时候,他说,他就想着退休,他太羡慕老家村里的那些老人了,每天钓钓鱼,跟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部门的直属领导笑话他,才三十出头就这样胸无大志。
我们都笑了。
有的人是真的觉得很可笑,有的人却是笑中带泪。
人与人相处得日子久了,对方的任何一个行为,哪怕一句话,一个眼神,你都能捕捉到些他人难以理解的信息。
表面上来看,三十出头的副院长那样说,不过是为了博大家一笑,实际却是在保护自己,让直属领导不会将其看做隐形的对手。
我与之前一起来的同事相视一笑,我们明白,这是他的套路,然而套路里却透露着真诚,他或许真的有些累了。
4
这次聚会没过几天,我就提出了辞呈,我明白,这种“帮派竞争”不过是你死就是我活,而我们不过竞争中的炮灰而已。
那段时间,我也过得十分煎熬。我日夜思考,我朝九晚五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谋生吗?可若单纯为了谋生的话,做别的难道就会饿死吗?
难道我也是为了干满30年,等待有朝一日的退休吗?
为什么我必须在这种复杂的人心中斡旋?为什么我必须学会讨好我不喜欢的人?
30年说长的确很长,如果这种朝九晚五的日子继续循环着,那仿佛度日如年一般,30年的时间只会成倍地变长。
我知道,我的境界还不能像弗弗西斯那样,在痛苦中找到力量。
后来,我就转行了,成了一名编辑。
婚礼上,副院长与另外那个同事都来了,他们都没离开这家单位,虽然,我曾听他们抱怨、牢骚过太多太多次。
当然,副院长有二胎了,那个同事也贷款买了房子,准备结婚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背负的现实。
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对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十分羡慕,他“逃避现实”无非是因为看透了现实,曾经他演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员工,而如今,他只想做一回自己。
然而现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把自己内心的向往留在了心底,平平凡凡而又日复一日地度过嘴上不怎么满意的余生。
不,或许,我们都过上了,我们想要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