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帝王——
本篇谈的是帝王治理天下的问题,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文中的六个故事都是寓言,庄子借此以论理。
庄子认为,为政当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基本上是继承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而来,这种政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针对当时日益膨胀的君王权力而发的,不无合理的因素。因为在有阶级的社会,以君主官僚为主体的政治本身就是天下的一大祸害,无论它打着什么旗号。
故事一:王倪的四不知,让啮缺悟道。
啮缺的四问是——
——知物之所同是乎?
——知子之所不知邪?
——物无知邪?
——知利害乎?
王倪虽然四问四不知,但是做人——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意思是:他的知见信实,他的德性纯真,而从来没有受到外物的牵累)。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们无论知与不知,我们都要做一个知见信实,德性纯真的人。
二:治世之道
1.国君不能凭自己的意愿去定法规。
2.圣人之治的样子是——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原因:举例说明——
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意思是——动物都会趋利避害,难道人还不如这两种虫子吗?
三:治世先治己。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意思是——保持心灵的清静,游心于恬淡的境界,形气要合于漠然无为,顺应事物自然的本性而不夹杂私意,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四:何为圣明之王?
阳子居的看法代表了世俗人对圣明之王的看法——能力强,做事果断,有敏锐的洞察力,看问题透彻,学道勤奋。
老聃(老子)对圣明之王的定义——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意思是: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功绩覆盖天下却好像和自己不相干,教化施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恃,虽有功德却不能用语言说出来,使万物欣然自得其所,自己立于不可测识的地位,而畅游于虚无的境地。
五:“知”的有限。
季咸——是一个精于巫术、占卜灵验的巫者。自以为有知,可以预测万物的变化,但却被壶子制造的假象迷惑,大惊而跑。
列子——壶子的徒弟。只学到其文,未既其实,因此,能被季咸得而相汝。
经过这件事以后,列子归家,三年不出,为其妻㸑,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做回了一个平常的凡人)
小结:
1.如果所学非真“知”,人就容易误入歧途。
2.知性的思考只能让人看到道的表象,要想把握实质靠悟。
六:不要被知识所主宰。
作者认为——人应如镜子映照事物一样,客观地看待世界,享受上天赐予的一切,相反,用“有知”来干预自然,必然会对自然造成损害。
举例: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本意是好的,但却造成浑沌的死亡。
小结:做人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自以为是。
本篇印象深刻的一段,最后一节: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