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女儿偶遇一位正在吃饼干的热情小姐姐,女儿像馋猫似地凑过去,小姐姐很大方地分享了一块,女儿没抓好掉了地。小姐姐赶紧说:“不要吃!掉到地上的很脏,不要吃!”
后来两个人绕着一块屏风躲猫猫,女儿连走带跑,小姐姐赶紧说:“不要跑!会摔跤!不要跑!”女儿想试探着从下面爬过去,身子才弯下试着探高矮,小姐姐赶紧说:“别趴下!会把衣服弄脏!别趴下!”
......
小姐姐试着照顾我家的小姑娘,只是照顾里,太多太多的不要。
那一下,突然很心疼这个小小的生命,被紧紧的禁锢在那些“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的局限里。小姐姐的生命中有太多的规则但缺少自由。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碰到另外一种情景。
在一些公众场合,比如安静的图书馆,电影院开始播放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肆意喧闹的孩子和无动于衷的家长。
有这样状态的孩子是不是又处在有自由却无规则呢?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情节或者生活场景中看到品格教育的成功例子。
比如说我们在博物馆去参观。不管是否领会导游老师的讲解,有些孩子会特别安静倾听,看到他们好像有交流,却听不见明显的声音。
这是我们很多时候心生羡慕:这是谁家孩子,教养真好!
01
孩子品德教育最成功的典范是看到孩子在任何场合举止得体,收放自如。
我们往往看到这个“果”,孩子是怎么做到呢?这些关乎什么呢?什么“因”导致的呢?
最根本和核心的因素就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品格教育,需要既有规则又有自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60543/f324833d37e1e5f5.jpg)
早期的家庭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把规则与自由植入孩子心中。
在《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中,能清晰地看到,家教好品德好的孩子,成长更好。西方发达国家的品格教育力度远远超越我们。因为西方人本身整个社会氛围好,人文环境好,所以孩子自然就是彬彬有礼,举止得体。有意识的家庭把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孩子的用餐时,如何安静用餐,咀嚼不出声,不交谈,不走动。拿吃多少吃多少,不浪费。吃完之后主动去收拾餐盘清理桌面。每天都在反复训练,所以孩子们才能够在外面用餐时呈现出有理有节和有序。
而在幼儿园开学之初几周或者一两个月,学校会拿出大量时间专门给学生们讲解和示范行为规范。安排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们讨论和反思不良行为,比如说在上课中插话,打断别人发言,在走廊追逐玩耍打闹行为。
在小学低年级花很多时间立规矩。全班练习在楼道里怎么走,练到没人东张西望,发出怪声;练习离开座位时,如何又轻又稳地把椅子推回到桌子下面。
这些可能跟我们很多人以往的认知不太一样。西方人不是比我们更崇尚自由吗?孩子们不是很自由吗?会有这么多规矩吗?这些规矩好像是在日本或者德国才这么重视。
实际整个发达国家都是非常重视。这是文明发展程度非常集中的体现,不只盯在孩子的成绩和知识掌握,而更多地放在品格培养上。因为这才是对孩子一生更为重要的要素。
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真正的自由,是以不影响他人,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为前提的。自由的阐述是:我们在大街上挥动双臂,但是我们不会打到别人。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被父母的各种管教之下往往缺乏自由,或者缺乏规则。所以在该立规矩的时候并没有及时的立规矩。在给自由的时候却不敢放手。
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但现如今中国教育中,有断层和缺失。在整个品格仓库里,我们的孩子往往都是缺货或者是凌乱的状态,所以我们谈何引领孩子的成长。我们有句老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别人家孩子”呈现出这样好的行为规范,是得益于他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非天生所得。所以从这点来看,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整个社会都会越来越好。
02
我们与孩子之间要先立规矩后谈自由。因为规矩才是自由的保障,有了规矩才能保证我们挥动双臂的时候不会打到和影响他人。那么规矩该如何建立呢?需要我们作为父母,把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经历的环境场景,面对的人事物需要做清晰的梳理:在每一个场景中,做到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当我们进了电梯以后,扶住电梯门,等其他人走进来。这个举动就是在照顾和尊重他人。当我们在用手推开玻璃门进入酒店或者餐厅,不只是自己进去就松手。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如果有人要进来,可以扶住门,让后面的人进来,这也是对他人尊重。
在不同场合下,我们要去留意到行为规范是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大声喧哗,这是为什么呢?
在课堂上要先举手再发言,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都是平常行为中的一些小小的细节。
我们不只是立了规矩,还要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当孩子看到花儿很美,就想把花摘下来时,我们可能会说你不要摘花或者说不要去破坏花草。这只是行为的告诫,而如果我们告诉他:“你把花摘了,花会被你伤害,而且其他人也没有办法欣赏到花儿的美丽和芬芳,这样不是很可惜吗?”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孩子可能就知道他做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就会更自动自发去做。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60543/cc5401d59d254144.jpg)
最初孩子犯错,妈妈会想,我是个温和的妈妈,不要去凶他。即便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做错,甚至还笑着说:“不要这样,这样是不对的。”其实孩子是收不到的威严和规则的力量。因为语言影响力是很低的,更大的影响是状态。当孩子看到父母是笑盈盈的时候,他并不觉得这件事情他做错了。
如果我们觉得规范可有可无,那么孩子对于规范就是模糊的,
如果我们的标准是经常变化的,孩子就会很困惑的。
日常我们成年人会出现,根据朋友重要程度而决定打招呼的客气程度。
或者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么样都行,心情不好就把孩子管得很严。
或者在众人面前我们就对孩子要求很高,在家里面我们就很放松,很无所谓。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立好明确的规矩,那么将来到社会中自然有人去教训他,社会会教训他。
立规矩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去保护孩子,更好地去支持孩子成长。
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父母们没有明确的标准,随意变化规矩。
立规矩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可以是温和的,但是行为是要坚定的。
特别是当挑战行为重复出现,我们要用严肃的态度告诉孩子。比如,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这是对人不尊重的行为,让其他人也听不清楚。我们把规矩明确说出来,而且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你在别人说完之后再来发言为好。
03
品格教育中,父母要起到典范。
孩子就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时刻照亮着照见我们的生命状态。
我们对孩子语言上教育了很多。而出现的行为大相径庭。我们希望孩子很真诚地与人分享。而他却不愿意做。我们不断地跟孩子说,你要尊重别人,见人要问好。可是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看见人都在热情地打招呼?还是在人前客气,人后说不是呢?因为我们本身没有做好,谈何去要求孩子?
孩子真正吸收到的部分是我们言语中没有表达出来,是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部分。如果我们真诚去发送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孩子自然就接收到信号。
最正确的典范是言传身教,且身教大于言传。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60543/20cdc01edd29b758.png)
您到底典范给孩子怎样的行为呢?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去典范这样的美好。带着微笑发自内心地做事情;对别人的付出表示真诚感谢,孩子们会吸收到。父母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当孩子做到一点点的时候,得到我们父母正向鼓励和积极认可,他们就会越来越好。
当孩子很真诚地愿意为别人去做事,想到为更多的人付出和服务,看到自己的价值。无论事情大小,但也能够对他人所起作用。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不是为了奖励或者惩罚而去做或者不做,他觉得这件事情让自己感受美好。在这背后需要父母们的智慧。
无论孩子呈现什么样状态,那都是我们在前期作为孩子的责任人,我们种下怎样的“因”,播下苹果种子一定不会长出梨。所以从“果”上去反观我们有什么要调整的部分。
要先立规矩后再谈自由。自由一定是建立在有规矩的基础之上。父母的典范是言传身教,且身教大于言传。让我们给孩子传递好的品德教育,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