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末伏指南

中医养生–——–末伏指南

作者: 德医堂 | 来源:发表于2022-08-21 16:04 被阅读0次

末伏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 前一天这时段,共10天,俗称“秋老虎”。

盛夏未过,秋燥来临,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虽然早晚较凉,但中午仍然暑气逼人,尤其是今年气候异常,气温居高不下,更要预防暑邪耗气伤津,做好“四防”。

1.

防暑热

末伏暑热未消,虽然早晚很凉爽,但中午还是要防暑热。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

在中医里,中暑被分为阴暑和阳暑。阳暑常见于在太阳下暴晒的劳动者、运动人士。阴暑则是暑季受凉产生的疾病,有些人长期待在空调房,热散不出去,极易中阴暑。

远离中暑,应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

2.

防心血管疾病

伏天多汗,汗出多了易耗伤阴液,出现口干喜饮、尿赤短少等症状。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末伏温度闷热,人体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脏耗氧量增加,心脏容易缺血,所以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时候。

可以服用生脉饮配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各5克,加温开水焖泡半小时到1小时即可饮用。可以加水反复冲泡,最后把药材也一起吃掉。(脾胃虚寒者慎用)

3.

防寒凉

进入末伏时,容易出现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还有咽喉干、嗓子紧等表现。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不利于健康。

4.

防肠胃不适

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属“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

在这个时节,如果脾伤于湿,不仅会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

同时可以适量进行户外运动,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

相关文章

  • 中医养生–——–末伏指南

    末伏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 前一天这时段,共10天,俗称“秋老虎”。 盛夏未过,秋燥来临,昼夜温差...

  • 养生全科

    北京珍鑫国际中医研究院 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

  • 「公益讲座」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养生

    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类节目、中医养生栏目、中医养生馆铺天盖地。关于中医养生理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时候让...

  • 末伏该怎样养生

    末伏 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始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其气候特点是气温...

  • 【读书心得】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

    《中医董博士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听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养生书”啦~ 我读过挺多医学科普类的书籍。这本书,我最...

  • 中医健康指南—养生之道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一个天人合一。 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 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

  • 中国传统中医文化

    近几年一直喜欢中医文化,中医养生,中医调理。 特别关注了中医养生公众号,业余学习了中医刮痧、拔...

  • 中医养生注重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践行中医养生写作日更✏️打卡7day。 学习中医养生,首先要了解中医文化,养生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

  • 立春壮胆,百病不粘

    近期迷恋了中医养生,中医的博大精深,深感敬意! 中医养生遵循“天人合一”,按照节气来养生,借助老天之力来养人...

  • 因为你,我下载了简书

    因为木婉清,遇到艾中医! 因为艾中医,更了解木婉清 喜欢养生,崇敬中医养生,爱旅游,爱读书,爱交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末伏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bv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