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诺尘

在前一天晚上游荡完了重庆的夜景后,当天一早醒来便决定去磁器口古镇转转。
其实单就古镇这一词就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自小便喜欢有着历史感、沧桑感的地方。总觉得现代都市都是类同,无太多新意,而古镇却各具特色,最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和特色,同时所展露的时代更迭的印痕,更能让人感受区别于当下时代的厚重感。
磁器口古镇也是一个来重庆必去的地方,磁器口古镇蕴含着多种文化,是重庆古城的一个缩影,所以也有着“小重庆”之称,同时也被称为巴渝第一古镇。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古镇始建于宋朝宋真宗时期,最初名叫白岩场。后由于明朝建文帝流落巴渝一代时曾在此处的宝轮寺隐居,世人得知后,便将此地更名为龙隐镇。随后清朝以及民国时期此地瓷器产业十分兴旺,通过此地码头销往蜀外,由此更是带动了其他商业发展,慢慢地,此地的商人便又将其改称为瓷器口。由于“瓷”与“磁”两字想通,最后便成了磁器口这个名字。
磁器口附近有公交站及地铁站,身处重庆想来此地十分的方便。重庆交通虽然繁复,但地铁十分便利,想去哪里,总归能乘坐前往。在重庆,其实只要不走错路,交通还是很顺畅的,只不过单单不走错这一条,却就难倒了众人。

由于是一大早便来到磁器口,自然也就要先解决早餐的问题。来到重庆,除了火锅以外也有必要尝一尝正宗的重庆小面。
其实现如今通讯、交通、网络的发达,已经使得各地的特色美食不再局限于一地,但身处该地来品尝却仍是别有一番滋味。因为有些美食不单单美在味道,也美在周遭,美在文化,美在心境。

一碗小面你要说它多么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那肯定是太过夸张,但在古镇来上这么一碗,却实是可以让人得以一种满足,这不光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满足于一种融入之感。
吃下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后,驱散了体内的寒气,再来到外面的时候,也不再像之前那般被重庆漫天飘着的蒙蒙烟雨撩的周身泛凉。

迈步顺路而行,磁器口外面的这条街道两旁也都是有些泛古的建筑,未进古镇便即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路边是各式的店铺,都不大,却也满富生活的烟尘气息,一片祥和之气漫于空中。
来到磁器口门前,古色古香的大门上书着磁器口三个大字,一道门虚隔着门里和门外,似也隔着时光。

举步入内后,人流密了起来,这比磁器口之前的“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似有过之而无不及。
进到磁器口,便可看到旁边卖陈麻花的店,店内人头攒动,经不住老店老味的诱惑,我也购了一些放到包里,有空时拿出一个放到嘴里,着实香甜。

磁器口古镇“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也让这里的建筑就地势而为,高低错落,独特引人,但这也限制了古镇的面积。

行走在磁器口最繁华的正街上,两边满是各种美食,糍粑、锅盔、烧烤、酸辣粉……此起彼伏的各种味道不断地涌入人们的鼻腔,让人不自觉的食指大动,在这里总能让人轻易地断了想减肥的念头。

整个古镇里几乎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店,但这些小店又有些区别于外面,每一家店铺似乎都在花心思将一些情怀或是文化展露出来,这也让这里每一个小店都有些许自己独特的地方,让人行于其间并不觉得索然无味。

告别正街,转入某条小巷,踏着石板路向前穿行。来往的游人众多,总要不停地闪转腾挪,外加小雨淅淅沥沥,有着些许狼狈。但虽是这样,目光也总能被身旁的小店所透出的文艺气息吸引。
这些小店风格不一,但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显得在此处动静皆宜,有的忙碌,有的闲适。另外不是还会有些大爷大娘卖着一些手工的小玩意,还有小时候总能看到的麦芽糖。游人匆匆,总无太多常客,但却是一样的热情。

古镇里的小路并不直,也总会有些岔路,走上一会儿,便容易失了方向,但或许也如此添了分乐趣,谁知会随着哪个转弯而看到心仪的风景。
路上偶尔还会遇到一些小猫小狗,穿梭在在行人之间,他们很自由,没有太多管束,好像去哪都能待上一会儿,似也成了古镇一景。

古镇不大,一上午的兜兜转转,便又回到了门口,一路上在嗅觉的刺激之下吃了许多小食,早已果腹。因为下午的飞机便要离开重庆,虽明知还有些地方未曾经过,但却也无法折回再去。
就这样,踏出古镇南门后,我便结束了这趟古镇之行。
其实也是结束了这趟重庆之行。

我在重庆逗留的时间很短,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哪怕只是这一匆匆之行,重庆也给了我许多可回忆的风景。繁复的交通,起伏的楼群,阑珊的灯火,厚重的历史……
重庆,大别于其他城市,这座城市的“起伏”与“波澜壮阔”像是复刻了一段段人生,在这高低错落间,品味着、也创造着世间百态,流连其间,慨叹其繁华,醉心其沉淀。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