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安徽亳州某学校学生群殴老师的视频在微博曝光。视频显示,该校一名学生与老师就手中的试卷产生言语纠纷,考试结束学生拒交试卷并且态度恶劣,老师用右手拽住学生衣领,这时,从后面出现另一名男生将老师推到墙角,5名男生立刻上前对该老师拳打脚踢进行群殴。甚至有两名男生持板凳多次砸向老师头部、背部。
令人齿冷的是殴打撕扯中,有女生笑着上前,后又走开,该班级学生竟无一人出来劝阻。视频显示,争执中共有4次短暂间断性围殴,当事老师在被围欧期间3次质问学生并掌掴学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愈演愈烈的事态发展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如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越发紧张,校园暴力、校园凌辱事件不断增多,使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社会到底哪伤了,哪痛了?
也许传统的师生关系大多是命令和服从,老师们总是高高在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渴望获得知识并缺乏途径的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不敢轻易违背。有人甚至说:“师,拥有志高无上的权利,只有尊师才能重道。”而如今随着电脑、手机等的普及,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教学模式,也渴望得到自由和自尊,并发现其实可以从多条途径获取知识。师生的相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的改变。一些老师们可能依然把学生当作不会自主思考的孩子,依然灌输式的教育,依然发号施令般说话。而学生们已经不再妥协,两者之间的冲突便随之而来。
这场闹剧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班级内师生的矛盾慢慢积累,不断恶化。而纵观整个社会的师生矛盾是绝不容忽视的。从幼儿园便有老师殴打欺辱小朋友的事件,到大学依然存在为了毕业论文、毕业证而引发的一系列争端。种种原因让本是代表着神圣的职业的教师一职,如今却正在被妖魔化着,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师们的功利心强过责任感,认为老师只是一份平稳而舒适的职业。这种偏见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远。
据《卫报》的一份报道,儿童协会的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广泛存在的校园暴力,英国学生的幸福感非常低。据这份调查,大约有50万10~12岁的英国学生在学校遇到过身体暴力。世界各国在校园内的冲突暴力从不曾间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摩擦,使得校内的幸福感在暴力和冷暴力中冲淡。观察那些暴力事件,不难发现施暴者往往相对固定。似乎欺负别人也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于欺负别人的人往往是因为家庭原因。有些人在家中目睹了父母的拳脚相对,暴力似乎成为这个家庭的沟通方式;有些人从小和父母分离,失去父母的陪伴不懂得爱与被爱,暴力仿佛是他们吸引他人注意的一种方式。太多家长们把培养孩子的问题推向学校,推给国家。幼儿园开始就有托儿所的存在,小学开始便有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各种电子产品更是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长此以往,孩子丧失了爱的能力,种种爱的缺失使孩子无处安放自己的感情,很可能由生为恨,并用暴力宣泄。
校园暴力的性质如今依然难以判断,也很难有清晰的处罚法则,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只能是默许。如同这次事件,面对需要继续升学的孩子,面对需要继续生活的老师,校方也只是表示老师没有明显受伤。校园中有太多的事故在多方面考虑下不了了之,如果这则视频没有在微博上曝光可能不会被广泛流传。是的,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有用金钱或利益来冲淡痛苦,更甚是用强权和前程来压制愁苦的潜规则。为了自以为更大的收益牺牲了受害者应有的话语权。可能是这种不作为,使得习惯欺负人的学生或老师更加为所欲为。
当校园变成暴力和潜规则的代名词,当园丁和红烛成为口中的玩笑,校园暴力打痛的不仅仅是受害方,也打在家长、校方整个社会的脸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