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图片来自网络手机、电视、网络,信息爆炸时代,随手浏览到的仿佛很多,回头一看,碎片化的信息不但没有获得多少新知,而且使人具有依赖症,在肤浅的舒适区浮沉,磨光了敏锐性,减弱了思考力,浪费了时间,而真正有用信息却变得“严重匮乏”。
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斋藤学的《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阅读》,对症下药,是针对信息时代碎片阅读这个时代病症所提供的良方。
世界是表象,生活是烦恼,是滔滔浊流,可浊流之下也有清流,如何拥有一片汩汩清泉?无疑的需要有一种“深潜力”,而这非培养阅读力不可。
01.安定剂阅读
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精神。何以会不稳定?
工作繁忙,节奏迅捷,诱惑日多,目迷五色。即从信息而言,手机一打开,短信、微博、微信、社群、朋友圈等等,以洪水冲决堤坝之势滚滚而来,将你裹挟其中,半小时,一小时,飞速过去,而回头一想,头脑中一团浆糊,心浮气躁,为浪费时间而悔恨,为把握不住手指的点击而难过。这时候,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读书,给一种安定剂的阅读。沉浸书中,让心灵宁静。在独处的环境里,像置身世外桃源,远离尘嚣,找回自我,找回本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断舍离,在深刻自省中,在果断舍弃中,拥有取舍的能力,还一片安静安心愉悦的生活。
02.拥有多视角思维
什么是多视角思维?因为每个作家都是独特之人,所以十个作家就有十种视角,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书中的视角或作家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解释人生,这样一个读者就拥有了“多视角思维”。若养成习惯后,经常审视自己的问题,就会跳出狭隘思维的圈子,用伟大人物的视角看待,必为自己当初一时的冲动而感到羞愧,也为自己狭隘的看法而感到懊悔。如此,就拥有了崭新的视角,获得了“智慧”。这和《20分钟读一本书》中所提出的建立智囊团的思路是一致的。每一本卓越的书后面有个伟大的头脑,而古今中外许多本书围绕某个主题聚集一起,讨论探究,就等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智囊团”。书中说:逃到孤独里去吧,任强劲的风吹吧。独自沉入到书中,感受着一流人物思想和精神的强劲的风,精神就会得到锻炼。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03.养成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
(1)建议“自问自思”
读书时要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读有所疑,读有所思。比如我们阅读斋藤学《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阅读》,就可提出问题思考何谓“深阅读”,仅仅是相对信息化时代的碎片阅读而言吗?还是重视阅读的意义、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呢?如果从阅读的内容来说,哪些阅读算是深阅读呢?如此自问自思,可将阅读引向深入,思考久了,倘各种疑问豁然而解,则和作者同频,获得了相应的高度和深度。
(2)做一个“朗读者”
“朗读者”的节目,深入人心。因为可以借助朗读让声音传递书中的思想,重塑朗读者的形象。本书中作者认为不能光用眼睛看字,需要朗读,因为“朗读是一种训练,目的是让语言沁入身体”。“沁入身体”的意思是声音在“大脑形成影像”,“引发鲜明的想象”,效果更明显,直接联动各种身体器官。就像朱熹所说的那样:心到,眼到,口到。
(3)家有藏书千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要求小学毕业的家庭至少藏书五百册,本书作者说“所谓有书的生活,不能少于三百册藏书,可能的话,应该达到千册才对。至少对学生而言,这是必要条件。”藏了不等于就读了,所以关键还是读,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正因为在关键的语句下做标注,折起关键页的页角,书才会成为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所以,并非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正是因为是自己的书,才可以随意的圈划批注,随时翻阅查询,倘若做主题阅读时,也非常方便,将几本或十几本书摊到一起,就像拥有了一支队伍那样,快速而有效。
(4)一天读一本书
“一天读一本书”,是作者的常态,作者说“我的读书节奏,基本上一个晚上一本多”。当然也会因阅读的目的和书籍的类别,会有所不同,或跳读,或延长读书时间(“至于哲学书籍,以年为单位来阅读也是有的”),这只是大概而言,不能一概而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设置固定的阅读时段(“晚上十点到睡前”),每天有一定的读书时间(“至少确保两三个小时用来读书”),并能利用好时间,“随时随地均可读书”。
(5)输出倒逼输入
要让书成为自己的血肉,需要的是输出,而输出的方法有很多,作者列举的有:用一两分钟向别人把书中的内容讲清楚;用“转换视角+引用”办法应用;指定同一本书阅读,建立“读书会”,进行分享和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活用“映射交流”,拿B4纸,采用三色笔,把关键字或关键词组写下来。
04.心怀贤者森林
由上所述可知,要有深潜力,需要潜心于阅读,并以作者和书中的人物为视角审视自我,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则加大阅读量,家藏千册,日读一书,时间一久,就像栽树那样,由一棵树两棵树,逐渐在内心世界拥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而因为每一本书的质量都是优质的,所以可以称之为“贤者森林”。
苏轼有词道“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因为读书多,所以输出多,志向远,能力强。这无疑是“贤者森林”的写照。
“贤者森林”,也是阅读者的目标和期待,所以,我们也应像作者提出的口号那样:“永远心怀贤者森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