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半年,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房价止涨了,不过,另一头物价又上涨了。
社科院发布6月《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平均环比下跌0.615%。二线城市新房价格平均环比上涨0.146%。10大重点城市二手住房成交量指数比5月下降了26%。
这就说明,经历了年初那波小阳春后房价算是稳住了。今年1-4月,楼市开始热起来,居民杠杆率也随即提高1.1%,后来4月22日的政治局会议重申“房住不炒”,紧接着楼市开始收紧,后来的房企海外发债被限、信托资金进入房地产被整顿、房贷利率上升,短期政策作用力之下,房价又稳住了。
不过,房价止跌,物价似乎在接替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创近17个月新高,涨幅连续5个月处于“2时代”。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6.7%,鲜果价格上涨39.1%,猪肉价格上涨27.0%。
CPI上涨一是受非洲猪瘟影响,二是受中美博弈因素影响,联讯证券李奇霖团队认为,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国际油价暴跌,测算四季度单月CPI同比有超过3%的风险。
房价和CPI都是衡量价格的指数,但CPI并不包含房价,也不包含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教育费用,所以把这两个都纳入的话,真实的物价肯定是低估的。但是正是因为CPI不包括房价,因此CPI反映的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价格,穷人往往对这个指标比较敏感,也对管理层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极其重要的参考。
其实,反映物价的指标除了CPI外,还有PPI,PPI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在这当中生产资料权重占到75%,当企业需求旺盛时,PPI往往会上涨,反之会下跌,所以PPI也是反映经济冷热的重要指标。
最新的数据是,7月份,PPI同比下降0.3%,连续3个月下跌。
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经济有两大尴尬:
第一,CPI和PPI背离,理论上说两者应该是正向关系,但最近一个月,CPI不断上涨,而PPI却在不断走低,CPI过快上涨可能引发通胀,而PPI下跌过快会引发通缩,这个时候应该降息好呢,还是加息好呢?两难。
第二,CPI和GDP背离,中国二季度GDP增长6.2%,一季度增长6.4%,面临下行压力。
美林时钟理论告诉我们,经济活动分为复苏期、过热期、滞涨期、衰退期。对于这四个阶段的特征可以用GDP和CPI衡量,GDP上跌、CPI下降可以理解为滞涨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前期投入太多,企业库存增加,商品积压,企业投资回报率降低,经济下行,GDP下跌,但是由于原材料依赖处在高位,CPI依然非常高。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GDP低,CPI高。
在滞胀期,因为CPI在高位,货币当局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往往通过加息来应对,但现实情况下,GDP、PPI等都不支持加息,反而是需要低利率的市场环境,这同样是尴尬。
8月份,美国、新西兰、印度、泰国等国家接连宣布降息,反而是中国央行按兵不动,考虑到下调基准利率对房价、宏观杠杆率影响太大,未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降息,还有可能通过政策手段降低贷款利率。
央行数据显示,6月份全社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6%,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这个层面上讲,这也算是一次降息了,只是没动到房贷利率,也没有动到基准利率。所以这是一次对实体经济的一次定向降息,稳住房价的同时,也在稳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