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做保险的朋友聊天。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全职妈妈,兼职做保险代理,但是她总是在强调她不了解全职妈妈,自己是职业范儿,很少和全职妈妈聊天。
说来说去终于闹明白,她是全职在家一段时间以后选择了做保险代理,但是全职在家时她并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全职妈妈----家务照样由阿姨包揽。
曾经以为身为人母的女性,一旦选择从事业中退出,第一选择自然是把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照顾和教育孩子上。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源于对自身价值的匮乏感,也有可能是太过在意自身的价值与存在感。
闹明白朋友的真实“身份”让我突然想到,作为孩子妈的我们其实也可以有其他选择。重点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在不为家庭经济作出贡献时也不付出劳动贡献。
我身边还真有这样的例子。她们的主要精力不光不在照顾孩子上,反而格外的照顾自己,格外的造!
一位妈妈对自己的身材与外表格外的苛刻,每天至少泡三小时健身房,外加时不常的逛街血拼做美容打扮自己。
另一位妈妈则每天招呼朋友跳舞自嗨使劲往青春里打扮,感觉已经逆生长回20岁了。孩子当然也会管管,但优先级绝对不高。
以传统的眼光审视,很难说她们是负责任的妈妈,但是从女性的角度看来,我很羡慕她们,因为她们有勇气、能够大胆活出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那种自由、无拘无束的心态与生活方式反而使她们的家庭气氛更加和睦(当然,伴侣对此的价值观也要吻合才行)。孩子少管一点又能让怎样?没人管可以促使他们早点自立,要不然就找别人来帮忙就是了。
心大有心大的好处。有个支持的家庭环境则是锦上添花。
难怪那个做保险代理的朋友一直拒不承认自己是全职妈妈呢!
这么想来,我也有点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把留学的孩子送进寄宿学校。多给自己留出些个人空间总归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从寒假到寒假过后突然切换到网课这段时间,女儿突然变得很粘人,有点倒退回小时候那种爱撒娇感觉。刚开始,我是欣然笑纳的。青春期的孩子处在逐渐疏远家长的年龄,突然肯跟你亲昵,我自然是乐得享受。但是没几天,这份享受便荡然无存。看着与她实际年龄不符的行为,外加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不好,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想推开她。那种内心浮出的声音是——让我安静一会儿。
这种变化首先源于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
每到假期与网课这种长期二人共处一室,没有什么其他消遣(疫情期间无处可去)与自己的私人空间时,心里就特别容易烦躁。外加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一日三餐上(没有什么外卖可点的情况下),更是强化了作为全职妈妈、陪读妈妈的“悲惨”命运。谁想天天围着孩子生活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个月来,我头一次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要这样的以他人(孩子)为重,而放弃自己的个人感受。
前些天读了一本关于日本女性的书。身为全职主妇的她们,每天在丈夫长时间离家工作的时间里,靠的是各种女性圈子小团体以互相扶持各自的精神需求。受访的几位最终出现了心理问题的主妇们,都是因为跟随丈夫频繁更换居住城市,脱离了原有的圈子,短时间内又找不到新的社交圈子,最终出现了精神上的状况。大多数人选择了 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感受。
有一位主妇这样讲述到,那些有孩子的女人们还可以靠学校PTA的活动来增加社交圈子、打发时间,而我则什么朋友都没有。
那种无助与孤独,听着就叫人心疼。而我也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最近好像格外的依赖咖啡,总是动不动就想喝上一杯。莫非我也产生了依赖?只是不爱酒精味道的我把酒精变成了咖啡?千万不能多想!
我们表面上看似是在心疼故事主人公,但其实我们心疼的是自己。我们不自觉地把别人的感受投射给了自己。身为留学陪读妈妈,我特别能体会到这种孤独感。
如果你是个性格非常外向的人,不管到了那里,立刻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可以轻松跟他人搭上话,你可能不会有这种孤独感;
如果你在选择陪读之前就已经给自己找到了足够的资源,比如在当地的朋友、邻居,至少因为他们的存在,让你在到了新环境的最初阶段不至过于孤单;
如果你换了环境,但手头依然有事业要打理,每天可以通过工作和身在地球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人们频繁打交道,那么你也可以解决掉很大一部分的孤独感。
如果不幸如我,从独来独往的全职妈妈升级为异国他乡的陪读妈妈,身边连个可以每日沟通的伴侣都没有(这就是我为什么羡慕举家一起迁移的家庭),这才是问题最大的症结所在。结交新朋友需要走出去、需要假以时日,但是疫情让这些通通变为遥远的期盼,甚至连尽在咫尺的朋友都有可能因为担心近距离接触的安全问题而减少和你的正常往来。你说你能怪他吗?
所以,几个月来,我还没有找到破解这种异国他乡带来的孤独感的方法。
身边新认识的几个陪读妈妈(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是朋友)日子好像都忙忙碌碌的。大家似乎都在用忙碌来填补大脑,不去思考多余的问题。忙着远程工作,忙着接送孩子们多去几趟课外班,忙着收拾房子,忙着做饭......
早几年移民的朋友说,到了国外就要想尽办法发展个人爱好,目的无非是打发时间。
而我只能靠不停的写、不停的读书让自己进入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中。
人为什么一停下来就开始不停(胡乱)思考呢?
所以问题的根本可能是,不要想着把原来的生活方式照搬到国外,你都到了新环境里了,生活方式也得跟着变化一下。只能怎么变?往什么方向变?这些还是未知因素。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日子也就一天天过去了。只是这探索要花费多长时间?最好还是别给自己设限了。
可能未来某一天,脑袋里会再一次审视这个同样的问题:如果时间倒流,我到底要不要做全职妈妈?我要不要为了孩子,万里迢迢的放弃自己的生活跑来地球另一端做个陪读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