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生死疲劳》里博闻强识的"猪小六"曾让我让我深深地自愧不如。这头乡绅转世的小猪夜夜冒着危险跑去偷听村里小孩朗读报纸,然后思考分析世间事,最终变得才智超群,完成了复仇和救赎等一系列壮举。今天的我们想看新闻大可不必像"猪小六"一样费尽周折,各种新闻软件可以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意大利地震、美国大选或者叙利亚内战的情况,但"知道的事情多"能和"有文化"划等号吗?我觉得,每天花大量时间阅读各种中英文书籍报刊的我,有时还不如莫言先生笔下的"猪小六"有文化。因此我开始探索如何"有质量地阅读",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先要说明一下,我推崇的是"有质量阅读",不是"高效阅读"。"高效"一词会让我产生莫名的紧张感,而我认为阅读应当是一份愉悦的经历。即便内容是枯燥的,我们也要尽量让阅读过程变得有趣,下面我会介绍具体方法。我相信做任何不容易的事情,都只有找到愉悦的方法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碎片阅读还是持续阅读?
利用零碎时间阅读时选材很重要,杂志、报纸都可以,但如果想利用每天上下班的时间读完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就不太现实了。我的碎片阅读选书原则就是读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进入状态的读物。除了短篇幅文章,情节抓人的小说也不错。记得去年9月的一天,我在公交车站边等车边读Alexis的《十五只狗》,那天阳光很好,车站只有我一个人,书的故事又非常引人入胜以至于我完全没有察觉到车来了,直到司机轻轻地按了按喇叭我才反应过来。上车后我看到司机和乘客都在宽容又友好地向我微笑,那一刻觉得天好蓝云好软,心好暖。
有些书翻开后要稍微回顾一下前文内容才能跟上作者思路,这就适合找一段较长并不被打扰的时间来阅读。但即便有时间了,一本严肃的书摆在面前也容易让人心生畏惧,我们玩玩手机、刷刷朋友圈,就是迟迟不肯翻开书。或者硬着头皮读,过一会儿就睡着了。没事儿,这没什么难为情的,人人都经历过。
一个我很喜欢的漫画家Jazza说,他每天开始正式工作前都会先画几个简单的人体小样来激活muscle memory,翻译过来应该是"找手感"。阅读写作和画画、跑步一样,都需要做点热身运动,让脑子和身子活跃起来,找到状态。
如果我今天要花数小时进行英语的阅读和写作,我会先花15分钟听一个TED演讲。一个好的演讲者把一个有价值的想法讲给我们听,远比自己阅读容易消化。这15分钟既活跃了思维,又让我进入一种快乐充实的状态,后面的工作就很容易进行了,亲测有效哦。
若是这一天是做中文工作,同样的道理我选择先看一集深度电视新闻节目。《解码一带一路》和《新闻1+1》都是不错的选择。原则就是找有点幽默让人能看得进去,又足够严肃能帮助我们进入状态的节目。有时我也喜欢花15分钟来抄写诗词练字,图片是我的字在开始这个习惯后前后半年左右的对比,虽然还是不尽人意,但进步是明显的耶~
既然已经说到写作了,不妨提一句"泡泡图"提纲也是个不错的热身选择,既有助于思考文章构架,又不牵扯太多细节。
去年12月写的,不忍直视 上个月写的,有点进步哦给电子书正名
这两年搬家颇为频繁,便携、环保的电子书便成了我的不二之选。其实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更钟情于纸书的质感和情怀,觉得电书是一种不那么优雅的媒介。但一番磨合后发现,电子书有不少独特的优势 (中文读物我用"当当读书",英文我用苹果的iBooks,没用过kindle),这些阅读器都可以用不同颜色做标识和笔记,简直是手残星人的福音!(我以前真的试过在纸书上写大段的读书感想,写完恨不得把书给扔了哈哈)
用电子书做笔记比直接写书上方便很多哦我最近正在读的是Adam Grant的Originals(朋友推荐的,我读了两页试读就立刻买了,绝对是今年最好的邂逅)。英文不是我的母语,所以读有深度的东西时总免不了碰到生词。以前我又想背过那些单词,又想吸纳文章的内容,又想批判地思考,结果总是千头万绪、不得要领。后来我试着利用阅读器的不同颜色,绿色标生词,蓝色标例子,黄色标引发我思考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阅读变得更有条理了,重读时也很容易就能找到想要的内容。碰到一遍读不懂的东西就划上红线,过些时候再读一遍一般也就懂了。
绿色标生词,蓝色标例子,黄色标引发我思考的内容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我们背作者的生辰八字、创作背景,甚至中心思想,但背过这些完全不等同于读懂了一本书。不管读什么,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思考是最重要的,一本有益的书会让读者从新的视角看世界,并用更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不然你说西门屯杏园里的猪小六怎么会听莫言念了几天报纸就有足够的智慧称霸野沙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