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工作之余,读了一篇杨振宁先生的专访和剖析张爱玲女士的文章。
一位是自己仅仅了解他与翁帆被媒体描写花边的物理学家;一位是自高中起就喜欢度的作家。
读了这两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一个是自己偏见有多深,一个是自己认知有多浅,满怀善意的认知是多么重要。
【杨振宁】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刚刚准备打开那个专访再看看的,可是即时百度了一下,被满屏的“翁帆”两个字吓到了。不晓得是搜索知道大众喜欢看什么,还是大众搜索刷新了信息呈现。
我也照搬下杨振宁先生用描写物理工作的两首诗:
一首是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hand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另一首是英国诗人蒲柏为牛顿写下的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light;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遮蔽
God said,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上帝说,请牛顿来!一切遂臻光明
从杨振宁借用形容物理的诗来看,物理真是一个非常美的科学,简单又包容,看似不存在却包含一切。
非常遗憾的是自己物理入门都没入门,是学习上不堪回首的一扇门。
记得上次新闻报道说法国的一位首相在卸任之后,葬礼上人们才知道他有个私生女。对于正确的认知人和判断人来说,只需要以他从事的与你相关联的工作来评价他,他的私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与你何干呢?
报道中写到杨振宁先生由于舆论的压力,在清华只上完了几节课,在安保保护下,冲出重重人墙,就留下了一个匆匆而去的背景,还真的是挺无言的。
我们自己也好或者我们舆论导向也好,总是喜欢引导大家去找别人的花边新闻,去自认为占领的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一个人,去窥探一个人。可是大多数人,连这个人做什么的,有什么成就都不知道。非黑即白也好,不是圣人就是小人,我们日常评价人总是喜欢用“一元价值观”,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人,用“猎奇”或者“纠错”的心态去找平衡。参杂了太多个人因素,参杂了太多道德绑架,然后告诉自己“你也不过是这种人而已”。
【张爱玲】她晚年凄凉是她极致的自尊和自由,她需要的理解
她的一生都在逃离。逃离亲情的对自由扼杀,逃离金钱的对自尊的伤害。才有她“出名要乘早”的宣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逃离“花母亲钱对她自尊的伤害”,才能收获独立。
她逃离解放后的新中国,因为她看到大家统一的中山装,她说“我害怕失去自己”,她的名言是“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衣服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个性、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她晚年逃离任何人的探访,一次次的搬家,整日整日的呆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她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真正的世外桃源不在任何地理位置,它只在你心里。”“所有的女人,终有栖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与自己对话,与文字对话,做个干干净净的人,懂自己的欢愉和悲伤就好。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意识到你的生活对他人毫无意义。他人的生活对你也是毫无意义的。”
他一生都在追求理解。因为胡兰成理解她,理解她的文字,她甘愿背负骂名,也要跟她结婚。虽然事实证明胡确实非良人,但是她也试图理解他,帮助他,毕竟胡兰成理解她。她的第二任美国丈夫赖雅也同样在外人看来也非良人,但是也同样源自理解,选择嫁给这个糟老头子。
奈何,奈何,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毕竟没有那样的才情,也没那样细腻的灵魂,能在同流中找到自己的选择,坚定自己的选择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