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古代文化
司马迁: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司马迁: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作者: 又七夏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1:07 被阅读0次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夏阳高门原的司马家中,一个婴孩呱呱坠地。

    除了司马家欢喜忙碌得迎接着这个新出生的小生命,这不过是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谁也不知道,包括抱着儿子、满心欢喜的司马谈,这个孩子将在几十年后用他的如椽大笔书写出一部震撼古今的史学巨著,并以他不屈的人格成为几千年里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直到今日。

    他的名字叫做——司马迁。

    01

    夏阳,今韩城,靠近龙门。

    龙门,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著名的神话传说“鲤鱼跃龙门”也源于此,颇有名气。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山水相映,极其壮美。司马迁的少年时代,便在这片“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耕牧河山之阳”,过着“耕牧式”的农家生活。

    黄河龙门(来源网络)

    山河名胜的壮美豪气赋予了小司马广阔宏大的胸怀,家乡流传着的诸多历史传说也为小司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司马迁在夏阳度过了一段虽然清贫却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

    在司马迁十岁的时候,父亲司马谈担任了西汉第一任太史令。小司马迁的人生似乎冥冥之中走了一个既定的轨道。司马谈博学多识,也给予儿子司马迁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后人追溯司马迁家族的历史,发现司马家族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西汉王朝第一任太史令,算是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几年后,司马迁终于告别了夏阳壮美秀丽的山水,跟随父亲走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京师长安,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精彩绝伦的一生。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了见闻,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到了长安之后,司马迁的学业并没有放松。在父亲的指导下,继续刻苦学习。之后,他还跟随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了《国语》《尚书》等历史典籍,认真钻研文史经典、诸子百家,不断汲取、积累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公元前126年,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了一次为期两年多的漫游,南到长江、淮河流域,向北渡过了汶水、泗水,向东到达齐鲁两地……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正式进入仕途,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

    在之后的岁月中,司马迁又先后四次漫游祖国各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漫游过程中,司马迁领略名山大川、瞻仰历史遗迹、考察名宿风情、收集轶闻趣事。在这段游历生活中,司马迁陶冶了性情,丰富了人生阅历,更深入民间接触到了一个个未存于正史,却被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

    所有的一切都令司马迁感到新奇、新鲜,散佚于民间的传说故事是否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呢?

    年轻的司马迁开始了对于历史的恒久的思考。

    所有的一切都令司马迁感到新奇、新鲜,散佚于民间的传说故事是否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呢?

    年轻的司马迁开始了对于历史的恒久的思考。

    02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危。

    这位博学多才,一生致力于编撰东周以来五百余年史书的鸿儒最终即将抱憾而终。斯人将逝,未竟之志只能留给后来人来实现了。于是,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秉承父亲的遗愿,公元前108年,38岁的司马迁继父亲之职,官任太史令。四年之后,怀着对父亲的拳拳之心,司马迁开始了著史工作。

    此后,按照正常剧情发展,这本该是一段平凡平淡甚至枯燥无趣的著书生活,后人记载中大抵只用“多少年后”一笔带过的历史,却因为一个惨无人道的刑罚,让世人看见司马迁迸发出的不屈人格,最终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史中被讴歌千年的传奇。

    公元前99年秋,李陵在西汉王朝抗击匈奴的战役中兵败被俘。汉武帝大怒。就在群臣一片诋毁声中,司马迁却站出来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虽然兵败,但其功劳足以名扬天下,虽然被俘,却还想寻找适当的机会报效国家的。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推言陵功”“诬罔主上”,将司马迁打入天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一年之后,李陵替匈奴练兵攻打汉朝的传言不胫而走,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全家,灭门九族。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作为史官,官小家贫,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赎罪,又无处可借。慷慨赴死吧!还有什么比人格尊严最重要的呢?父亲的遗愿,未完的抱负……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如果自己就此“伏法而死”,即使身体完整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活下去吧!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完成!

    按照正常剧情发展,这本该是一段平凡平淡甚至枯燥无趣的著书生活,后人记载中大抵只用“多少年后”一笔带过的历史,却因为一个惨无人道的刑罚,让世人看见司马迁迸发出的不屈人格,最终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史中被讴歌千年的传奇。

    03

    公元前96年,在大牢中度过两个春秋的司马迁出狱,任中书令,时年50岁。

    五年后,《史记》完成。

    鲁迅赞誉《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部鸿篇巨著从元封三年(前108)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前91)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前后共经历十六年。这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独创的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成为我国历代史学的典范之作。同时,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这都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光辉巨著。

    《史记》究竟有多伟大?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者给予了这部巨著无数华美之词。

    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这本书中,曾抛给世人一个疑问:“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万里长城和《史记》,究竟哪个更伟大?”然后他以包含深情的词汇,给予了我们他心中的答案。“我认为是后者。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那么,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将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五千年文明从哪儿来的?从司马迁来的。是他远在公元前,就挥舞书写历史的巨笔,将华夏文明上溯三千年。在他之前,也在史家的各类记载和民间传说,但不成系统,形不成源流,是他首创了纪传体的通史。他笔下的诸多帝王,从远古到战国,无一例外地追溯到黄帝。轩辕黄帝在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没有司马迁是不可想象的。”

    因《史记》而生,为《史记》而活。

    在完成《史记》之后,司马迁便从史书中完全消失,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了。他的结局如何,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后人只能从一些零星的,一些不完整的资料中进行揣测。

    有人说司马迁在完成《史记》之后了无牵挂,自杀结束了生命;有人说司马迁受到友人任安的牵连,被捕入狱后被无辜处死;还有人说司马迁寿终正寝,自然从容地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韩城司马迁祠

    千年时光已逝,多少人和事,谈笑间烟飞云散。能被历史铭记的,究竟能有几人呢?读司马迁,我们知道了一种坚强和震撼,知道了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寂寞而倔强的灵魂,他与璀璨的日月星辰同在。而司马迁,却因为不屈的人格与高贵的精神,随同他的《史记》一起,跨越了时间,被世人铭记,直至今日。

    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司马迁

    是也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迁: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lw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