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儿的对话
一天,我接8岁的女儿回家。我在车上问女儿:女儿,你觉得我们以后会更幸福吗?
女儿正忙着自己的事,对我的提问不置可否。应付的回答:不会!不会!
我讶然:女儿,你为什么说不会呢?
女儿说:我不会回答你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于女儿似乎过于高深,但于我,却陷入深深思索。
再努力10年,我们会更幸福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努力了10年,我们是否比10年前的自己更幸福了?
2、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我们是否比生活在洞穴里的人们更幸福了?
3、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的人们和工作时间更短、没那么努力的人们,相对比,他们幸福感之否存在正比的差异?
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所以再努力10年,会更幸福吗?
假如我们可以回去二十年。
假如我有一个时光穿梭机,我坐着时光穿梭机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那个自己面前。那时的自己大概十来岁。我跟他描绘二十年后的生活。
“那时你会拥有自己房子!”“每个房间都有空调!”“你每天都可以吃鱼和肉!”“你可以跑步两三个小时!”“你妻子很漂亮!”“你有两个很可爱的女儿!”“你在中国最发达的几个城市里生活!”“你有看不完的书!”“你想买衣服就买衣服!”“你有网络,可以给全世界的人们讲课和做教练!”。。。。
那个十岁的孩子一定张大嘴巴,他很惊讶。怀疑未来的自己是在天堂里生活。如果我允许他说话,他一定会说:“那你一定幸福死了吧!”
可我并没有幸福死。
我的幸福感和十岁时候的幸福感差异没有那么明显。因为我仍有很多东西觉得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再努力10年,我们会更幸福吗?
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难道不都是我之前的梦想吗?梦想成真就会幸福啊!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10年后,我们是否会更幸福,似乎与得到了哪些东西、实现哪些梦想的关系没有那么强。
与我是否幸福更有关联的,不是我得到了什么,而是我渴望得到什么。
可惜,促进人类往前进步的,就是“永不满足”的本性。一山更望一山高,似乎是人类幸福路上的阿格琉斯之踵。
基因自带,不可避免。
学习《渔夫和金鱼》这篇寓言时,觉得故事中的婆婆真是贪得无厌。但随着自己逐渐长大,才发现这篇文章写的是人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我刚来深圳时,觉得有四千块钱就好了;当我真到四千时,没有任何的幸福感,反而是抱怨。当我又实现了我的房子梦想时,我又看上了另外一个地方的房子。
那个贪得无厌的婆婆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内心的本能。
这就决定了如果追求更多、更好,人类永远不可能幸福。因为当幸福来敲门,你的“不满足”的基因会促使你寻找更幸福,而这种对“更幸福”的渴望,会让你对现状不满意,造成新的一轮不幸福。
那如何才能幸福呢?
第一,了解自己。
“认识你自己”,永远是幸福路上的第一课题。
了解自己,需要更多的向内看,看到自己的情绪,看到情绪背后的价值,看到自己身体的感受,看到自己内在的信念,看到自己的不满足来源于哪里,看到自己欲望的生起和落下,看到那个“无善无恶”的自己。最后,照见“五蕴皆空”。
第二,感恩当下。
当初学教练的时候,我的导师Paul要求我们写感恩日记,每天记录自己三个感恩的事件或物件,不重复记录三个月。这个日记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重新看到了原本富足的自己。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有的,我们都有了。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大宝藏来到世界,却放弃自己的珍宝,拼命向外索求,舍本逐末而不自知。
第三,断舍离,降低欲望。
当我们看到欲望才是我们不幸福的来源时候,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做一些减法,反而会让我们更幸福。《人类简史》有一句名言:
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我们?
这样的句式,可以套用很多我们自以为拥有的东西:
是我们驯化了猫,还是猫驯化了我们?
是我们拥有了房子,还是房子拥有了我们?
是我们拥有了工作,还是工作拥有了我们?
是我们拥有了名牌包包,还是名牌包包拥有了我们?
......
当我们清晰的看到这一点的荒谬,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正在绑缚我们。如要松绑,可以先从舍弃一些东西开始。具体方法可以阅读《断舍离》这本书。
再努力10年,我们会更幸福吗?
我的回答是:会的。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努力,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话,幸福会来的。
《当幸福来敲门》剧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