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英国前,我看过不少英国电影,譬如《国王的演讲》、《王牌特工》、《至暗时刻》以及007系列,除了剧情外,这些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浓浓的英国风,尤其是剧中人物的服装和造型,精致而考究,无不显露出绅士风度和贵族气质。电影看得多了,我逐渐形成一种印象——英国人的绅士作派不仅体现于礼仪举止,更体现于日常英伦风的着装打扮。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绅士,首先得从外形入手,把自己捯饬得贴近英伦风。为此,我出国前往行李箱塞了三身适合不同场合的西装,一件长及膝盖的风衣,两双不同款式的皮鞋,领带、领结等配饰也一件不落,如果不是行李箱容积有限,我甚至想带上那把伴我多年的木柄长杆黑伞。望着这些物件,我不禁畅想起留英的生活,每天梳着油头,西装革履,搭配不同花色的领带,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中,优雅而自信。
然而到达英国的第一天,刚出曼城机场,我就意识到多年来对英国人的刻板印象似乎有待修正。出机场后,学生大使领我们一众学生去附近车站乘坐学校的大巴,要走一段不算短的路。由于初来乍到,英国的一切都令我好奇,我如同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虽然两条腿在向前迈步,但是两只眼睛一直东张西望,恨不得把街景的细节都印刻在脑海里。不过这兴奋劲儿很快就过了,因为我发现不论是机场里或街道上的英国人,鲜有英伦风的打扮,大多穿着随意,有些人的衣着甚至谈不上是“搭配”,就像出门前从衣橱里或沙发上顺手拿了最先看见的那件上衣和裤子,匆忙套上身,然后出门。此时,我开始疑惑:难道正如中国风的处境,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多少英国人会把所谓的英伦风穿上身?
在英国生活了一阵子后,我发现确实如此,绝大多数英国人的穿着打扮跟英伦风毫不沾边。据我观察,英国人的日常穿着比中国人更随意,或者说不讲究,这一点不分男女。不论是大学校园或市中心,男男女女的打扮都无异于我第一天到英国时在曼城看到的模样。不少英国男青年甚至不讲究发型,经常顶着一头鸡窝出没于大街小巷里,看上去却阳光而自信,他们身旁的姑娘竟然也不介意他们的不修边幅。还有些英国男性更夸张,他们不止是邋遢,按照我这个中国人的礼仪观,简直有点“不知廉耻”,因为他们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袒露内裤和屁股。我不止一次看见过这种大尺度的场面。有一次是在学联的公共游戏区,好友董子博教我玩桌游“战锤”,而跟他同社团的一个英国男青年蹲坐在椅子上,裤子被勒得直往下掉。我稍一侧头,就能看到一条幽深的股沟,“沟壑”两旁还有些稀疏的“灌木”,正任性地作盘龙错节状。我为之一惊,小声用中文问子博君是否要提醒他的社友“走光了”,他对我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这人就这样,用不着”。这道股沟令我难忘,每每想起都为之一颤。
至于英国的姑娘,打扮得也并不青春靓丽。尤令我不解的是,英国姑娘似乎不太热衷于化妆,经常素面朝天地出现在公共场所,虽然脸蛋上的瑕疵清晰可见,可她们似乎并不太在意,依然“仰天大笑出门去”。此处的“仰天大笑”绝非夸张之辞。中国姑娘多讲求含蓄美,要注意场合,笑不露齿,尽量温婉可人,可我见过的英国姑娘大多不讲究这些,她们常常大笑,五官放肆地扭曲在一起,丑态百出。我有一位朋友也意识到了英国姑娘对日常打扮的不甚重视,某日问起几个英国姑娘其中的缘故,她们没说出个所以然,一言以概之便是文化使然,不过有一点,她们承认确实不太爱化妆,平时聊天也很少聊到化妆品。还有一例亦可佐证英国姑娘对衣着的不重视。二月下旬,我去曼城参观BBC大楼,领队是在BBC工作的一位英国姑娘。这位英国姑娘倒不是完全没化妆,毕竟是BBC的工作人员,多少代表BBC的门脸,所以抹着淡妆,不过她脚上的那双皮靴有些不体面,鞋面的大部分漆皮都已刮花。按理说,作为BBC的人,薪水不会太低,买一双鞋的钱自然是有的,可是她依然穿着旧鞋,穿梭于BBC的大楼里。因为这双鞋,我至今难忘这个淡抹可人的姑娘。
英国人的衣着打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分季节。国内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早晨出门前如果不知道室外温度,只要看看楼下行人的穿着,便可心中有数。然而,这种经验在英国并不奏效,因为不少英国人的穿着并不遵循时令和室外温度,倒像是全凭个人喜好。去年刚来谢菲尔德的时候正值初秋,炎夏的热意未消,街上的英国人却衣着各异,有些人依然穿着短袖,有些人却已经套上了略厚的外套。到了冬天,阴雨连绵,寒风阵阵,有些人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倒正常,可有些人仍然穿着短裤,也不见他们打寒颤。有一次,我在学校的301中心上课,当天可谓“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我穿风衣裹围巾依然嫌冷,可是上课的英国男老师却只穿一条短裤,而且教室里没有暖气,我看着他直觉冷,他却言谈自如。
还有一次,我去利兹逛圣诞集市,当时已临近圣诞,寒风凛冽,还下着小雨,同车的中国姑娘们都裹得好似臃肿的雪人。当晚,我却在利兹的大街上碰到了几十个只穿短袖短裤的英国姑娘,她们露着大白胳膊和大白腿,楚楚“冻”人,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寒冷的冬夜里,我这个异国青年的那颗年轻的心在不经意间被她们打动了,悄悄尾随了其中几个姑娘,绕了好几条街,一来多欣赏欣赏她们“冻”人的肉体,二来想观察观察她们是否真的不怕冷。结果最后我实在受不了寒夜的风雨,放弃尾随,溜回车站,而她们一直有说有笑,没见谁躲避风雨。回谢菲的途中,我们一车人经过闹市区,透过车窗看到某个场馆外排着一条五六十米的长队,排队的英国男女都只穿短衣短裤,车上的中国姑娘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声,我后排的姑娘甚至小声说“看着就冷”。

英国男女的这种略显荒唐的做派令我万万没想到,因为我想象中的英国男性英俊潇洒,英国女性知性优雅,不论是衣着打扮或言谈举止,都尽显英伦风范,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超出我的想象。更令我尴尬的是,衣柜里的英伦范儿西装作何用。要知道为了贴近英伦风,我来英后,趁着黑五的折扣又买了三身西装,还特地向一身英伦打扮的店员请教了如何穿出英伦范儿,所以我的衣柜里一共挂着六套西装。此时处境的尴尬在于,在其实并无多少英伦风的环境里,倘若我这个中国青年刻意打扮得十足英伦风,其效果不亚于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一个打扮得特别中国风的英国青年,光想想就颇为诡异。而且,倘若出于文化方面的因素,我的英伦风穿着引起英国人的反感,丢了中国人的脸,可就有辱国尊了。
处境虽如此,可我不希望衣柜里的英伦风服饰皆无用武之地,于是某日咨询了一位交情不错的英国朋友,请他聊聊对英伦风的看法。他平日里打扮随意,鞋袜衣帽都非大牌,看起来穿了很久,不过他的家境殷实,即便不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至少也有所了解。他告诉我,英伦风不可作常服理解,需应场合穿着,就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讲,往往逢重要节日或重大场合,他才会打扮得英伦范儿,至于平时,衣服能穿即可,不在穿着上费太多心思。我又问道:那么,我平时出街可以打扮得英伦风吗?他思索片刻,说身边只有一位每天英伦风打扮的英国男青年,本着不干涉他人生活的原则,他并未问过这位同学为何这般打扮,不过周围的朋友有时会觉得他有点儿怪。我大致理解了他的言下之意,日常英伦风的衣着很少见,虽然穿也无妨,但不免有旁观者觉得奇怪。另眼相待我倒不在意,毕竟我特立独行多年,只要文化上没有冲突就好。
我把这位英国朋友的答复视为定心丸,从此时常打扮得英伦风出门。确实如他所言,但凡碰到英国朋友,不论男女,都会问一句:“Young,今天有什么要紧的场合吗?”我笑笑:“没有啊。”他们接着要问:“那你今天怎么穿这样?”我的答复往往是:“今天心情不错啊,所以想穿得像个绅士。”这时,他们通常要显示出英国人逢人就夸奖的优良传统,夸赞道:“这一身很适合你,确实像个绅士。”某次上课的时候,甚至某位男老师都夸了我一句:“你这件外套真不错,我很喜欢。”
见多了这种场面,我愈发应付自如。有一回去Tesco购物,我头戴灰色邮差帽,身穿墨蓝色双排扣西装。结账时,收银员大叔看到我这身打扮,好奇心作祟,搭讪道:“你这身挺不错,今天要参加什么活动吗?”我回答道:“今天心情好,要穿得耀眼一点。”他笑笑说:“不错,你来自哪个国家?”我一听这个问题,立刻心生一计,想让他从我的衣着打扮作出判断,于是反问道:“就凭你的第一感觉,你觉得我来自哪里?”大叔暂时停下手里的活儿,思考了两秒后问:“你来自韩国吗?”此时,邻柜的英国大妈也来了兴致,回头对我打量了一番,然后对大叔说:“我觉得他来自日本。”我没想到他俩都没猜中国,坏笑着说道:“你们都猜错了,我来自中国。”他俩惊讶地看着我,大叔更是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我遂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我的英伦风打扮像韩国人?”他若有所思地说:“因为你打扮得很精致。”他这回答令我哭笑不得,原来在英国人眼里,我的英伦风打扮其实是韩范儿。
文 字 / 王煜旸
图 片 / 《王牌特工》剧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