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时间管理」几乎就是「把日程表排满」的代名词。我们从早上睁眼开始就给自己安排了一系列的任务,甚至连等车、买咖啡这样的碎片时间都要利用起来,直到把To Do List上的最后一件事情也划掉,才觉得今天没有白过。
但这种时间管理方式的前提,是假定人体可以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产出,并没有考虑到精力波动的问题。从大概率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在起床不久后的精力水平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也会慢慢减少。
就好像封面图里画的那样:人的精力就好像手机的电量。每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精力电量都是100%,之后每做一件事就会消耗一点电量,直到下班点的时候,电量值可能连10%都到不了。
此时如果想要完成一份任务,要么可能导致自己的精力电量值急速下降到0%,要么只能以牺牲工作质量为代价维持「低电量模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从长期来说都是不利的。手机尚且需要靠充电才能保持正常功能,更何况是人呢?
想要维持足够的精力电量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每天的日程中加入一些能让自己「充电」的小习惯,而不是等感觉到累了才去休息。这就好像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一样,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这个方法的前提,是了解自己 -- 知道做哪些事情对自己来说是在「充电」。
以我自己为例,瑜伽、冥想、阅读都是能让我「充电」的事情。工作1-2个小时之后,做10分钟的冥想,就能明显感觉到精力的提升。这种精力的提升跟咖啡带来的效果一样好,但是比咖啡更加健康(而且省钱 -- 参考理财中的「拿铁因子」概念)。
另外,这些「充电」的习惯也不能是玩手机、刷剧这些刺激性的方式,这样不仅得不到高效的休息体验,反而会加速精力的消耗,也会间接导致接下来的工作效率降低。
我自己就有类似的教训:本来只是想玩15分钟手机放松一下,结果把朋友圈、微博、ins都刷了一圈之后,发现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而且比刷手机前更累。
所以,「休息」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更不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只要休息的方式和频率对自己来说是高效的,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关文章:
管理时间之前,先学会管理精力
时间的性价比
前一篇:
能不能上名校,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