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梦》black—box 1
《红楼梦》点评33:两个科举出身的官员

《红楼梦》点评33:两个科举出身的官员

作者: 王科丁 | 来源:发表于2023-01-05 09:38 被阅读0次

    点评三三:两个科举出身的官员

    (红楼梦人物群体系列八)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第回“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至……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处,主要从贾雨村和林如海二人,简单介绍古时的科举制度

    《石头记》众多的官员中,总共写过四个科举出身的官员,其中前八十回的贾雨村、林如海,八十回后有贾兰、贾菌,可算是稀有得很。八十回后的事我们先不讲,主要来关注一下第二回所写的贾雨村和林如海。

    33-1:科举放榜.webp

    贾雨村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不久就升了大如州的知府。林如海是前科进士出身,并且是第三名探花,不久升为兰台寺大夫,现在钦点为维扬的巡盐御史。两个人的共同点有二:都通过了科举的殿试,并且官运不错、升得很快。那么通过科举,真的有那样的好事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古时科举

    科举制,是东方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度也是世界上选人用人制度中存在时间最长远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宋朝,ZG结束于一九〇五年的清朝,而世界上则结束于一九一九年越南的阮朝。

    科举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类型举行,我们以一张明清科举的表来具体介绍一下:

    33-3:历代状元名录(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ZG,科举可以说是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机会的唯一途径。贾雨村如此,包括贾家败落后的贾兰、贾菌等也只有这一条路。通过科举录用的官员也很多,比如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期间,就通过科举录用了两万多官员。但在浩瀚的人海中,中举应该说是件很不平常的事,每次科考,也就两百人以内。然而作者在整本《石头记》当中,对于科举的描述,只有小小的几个片段,从贾宝玉平常的言语之中,对科举这一制度,应该是深恶痛绝,原因何在。

    明朝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现。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统治者改变了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自明朝开始,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这样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当初的设置目的是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但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其次,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导致了官场腐败、改变了价值观念。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待遇及至高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如陈世美,甚至精神失常,如范进。随着发展,科举制度形成了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袁枚有诗曰:“我愿同年如春树、枝枝叶叶相依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科举制度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中举之后,就能爬在人民头上当老爷,落第之后,一文不值,甚至很多人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弊端很多,故而贾宝玉对这一制度非常地不感冒,作者也是如此。然而书是必须读的,但读书并不是为了科举及第。科举及第之后的官员,大体都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把贾雨村和林如海安排在一起的原因。

    二、贾雨村与林如海

    贾雨村中举前非常的窘迫,以卖字作文为生,思想品德还算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也还存在。然而其中举后却变了一个人,如第二回所写: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上司认为他“生性狡滑,擅纂礼仪,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这应当是真话,问题的根源在于科举扭曲了贾雨村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扭曲了贾雨村同僚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导致的矛盾。贾雨村被革职后遭受了冷落,委复起用之后,竟然变得为非作歹、忘恩负义、草菅人民、贪赃枉法,他的宦海浮沉在科场、官场是颇具代表性的。

    33-4:号舍百态

    林如海也是科举出身,作者并没有明写他的短处,没有对他有一句褒贬,也许因为他是林黛玉的父亲这一原因。但从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作者的态度。他能够短时间内升至兰台寺大人,又出任巡盐御史,这背后有不可告人的原因;他明知贾雨村过去的劣迹,还将其聘为西宾,也许是臭味相投;其后更是极力推荐贾雨村复职,并且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所费物资应该不少,但也由他来出。所有这些,不禁让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作者写林如海,前八十回也就寥寥数语,几百字而已,而且正面出场只有第三回与贾雨村、林黛玉的一段对话。其一出场,就与贾雨村扯上了关系,是巧合吗?不是,是作者故意的安排。其作用就是与贾雨村形成相互映衬,让《石头记》在开场就立明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对立观点。

    林如海和贾雨村,在《石头记》中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贾家的败落与此二人有较大的关系,后文另述。

    (水木森【水目人曾】)

    33-5:贾雨村与林黛玉是师生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点评33:两个科举出身的官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er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