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精神明亮”这个词初遇,源于王开岭老师的一本散文自选集的书名,无须打开,已能判定书的价值。多么好的词语!我们常常能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看到站在背后的那个人,“精神明亮”让我联想到了经常会从语文教师身上看到的理想、自由、善良、真诚、乐观、豁达等美好的品质,它们既代表了一位语文老师的生命状态,也昭示出这位语文老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理念。
据我理解,精神明亮的语文老师常常有三种生命姿态。
第一种是以平视的姿态勤勤恳恳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田野上。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走得执着,不虚夸,不矫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从很多一线语文教师身上看到了这种不卑不亢、不懈跋涉的身影,他们“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负重前行,任劳任怨。最近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吴泓老师坚持十六年带领学生一起做专题学习,大多是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围绕着每一个专题选书、购书、读书、或者上网找文、选文、读文”,而这些还都是前期准备工作,其细致、琐碎、劳心费神可见一斑;樊阳老师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为了追求语文教育的自由境界,二十年如一日地把人文公益讲坛做得有声有色,做出人脉也做出了实效。每节课都像准备公开课般如临大敌的倪江老师用他的“系统性阅读”“研究性阅读”“跨媒介阅读”“传记型阅读”“比较性阅读”这五个阅读原则告诉我们什么叫认真阅读,踏实教书。从这些名师身上我看到了精神明亮的特质。 他们在教文育人的语文沃土里勤奋地耕耘着,播撒智慧的种子,不被物质所累,心境纯正而安宁,相比那些一心追名逐利的人,我们看到的是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色彩。
第二种是以俯视的姿态观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自己时常从日常琐碎中跳脱出来,随时审视,及时补正。
语文田野的芬芳需要教师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也需要教师能够时时以俯视的姿态予以回望、反思、调整。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过程再到课后迁移,每一个环节是否合理、有效,是否确定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于漪老师曾说:“在我的教育生涯当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是反思。”反思就是低下头来思考脚下的路是否走得笔直。
第三种是以仰望的姿态让疲倦的双眼看向蓝天,向着高远的空间延展,让精神世界充盈多彩。《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这篇访谈文章告诉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身上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这种使命的完成必须要依靠语文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和精神修养)。
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还决定着他的课堂品质。只有高品质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引领学生体悟语文的自身魅力,形成语文能力,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
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究竟从哪里来?语文名师王崧舟有一个特别好的观点,他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可见,勤于读书是增强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不仅要读书,而且要特别注重多读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作品,因为国学经典中蕴含着文字、文学和文化的精髓,不仅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素养,还能使心灵得到滋润,境界得以提升,精神变得明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