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很可能在拒绝成长
敏感、脆弱、不自信,通通丢掉…
办公室来了个比较内向的小孩。
她很少与其他同事聊天,更别提一起吃饭,下班顺路一起走。
所以自然而然的,存在感一直都很低。
后来有一次我在吃饭的时候不经意间提到她,另一个同事便马上表达出不满:“上次我们开会的时候,我指出她工作上的错误,从那以后她就对我很冷淡,真是玻璃心。”
同事当然不是不满意她“内向”这件事,而是内向带来的负面影响:总是期待他人的照顾与体谅,以及过于在意他人的态度。
我突然意识到:内向敏感的她可能错过了很多成长的途径与机会,因为那些还愿意指出你错误的人,其实是在帮你,而她却一味抵触改正、不肯反思。
这让我想到了我弟弟。
因为家庭的原因,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压抑,也很难改变。
从平时的接触中,我可以感觉到他非常敏感,对于社交没什么诉求,也就十分冷淡,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
也因为这样,很多时候我的关心与爱都无法准确传达给他,而且每次只要有矛盾,一定是我主动求和,平时也总是我主动找他,他不主动的态度让我感到难过。
不管多么外向的人,主动久了也会累,任何关系都不可能单方面维持。
看到他这样,我感到无奈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曾经那个内向的自己。
青春期那段时间,由于情绪不稳定,我变得非常内向。现在再回首那时候的自己,才发现内向的人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社交冷淡。
我们对于社交的诉求没有外向的人强烈,这也就导致了双方感情的不平等。
而且我发现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往往会将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角色中。
当有人靠近,我们内心欢喜,却又患得患失,不肯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害怕被伤害,而那个靠近的人也因为得不到对等的反馈,就渐渐疏远了。
这时候,我们会认为是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颓丧地将自己进一步封闭起来,如此恶性循环。
宁愿失去也不会主动,说的就是内向人群。
曾经有个朋友向我倾诉:“说到内向的话,其实究其原因,感觉是自己太敏感吧。”
就好像某个时候因为自己忙,拒绝了别人,就会在心里反复放大自己刚才的行为。
会觉得我刚才是不是拒绝得太明显了?他会不会觉得是我在找借口之类的。
“总之我可以接受这样的自己吧。”最后她说。
虽然为她接纳自己,爱自己而感到高兴,但对我而言,不管多难,我仍然会选择改变,只因为还可以更好。
记得之前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闲聊的时候,还调侃了一番。
每个应聘者来,HR都会问一个问题:你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
无论应聘者表现得有多么害羞和不擅言谈,他们都会笃定地回答:外向。
设计师开玩笑地说:“也对,内向的人不出门找工作。”
办公室里哈哈大笑。
“现代社会的内向者可真惨,既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对象。”文案紧接着说。
这样的玩笑虽然有些夸张,但还是有一定道理,作为比较内向的我,也无法不表达赞同。
的确,这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善于交际的人更受欢迎。
因为无论是和同事之间,还是和领导之间,都需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把工作很好地完成。
这是既定的事实,毕竟公司是效率至上,人情要稍微往后放。
最重要的是,封闭自我很可能会拒绝多方位的成长。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曾经抗拒社交,也不主动付出。对于环境和人群都很敏感,既享受孤独又渴望挣脱。
然而随着后来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放得开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有一个很致命的缺陷:因为害怕接触,所以有意无意地错过了很多成长与提升的机会,这是很可惜的。
要知道,无论是与新鲜的人,或是新鲜的事的共处,都是一种成长,当你把自身封闭起来,这些新鲜的东西就永远也无法转化为你自身的实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缺失一份渴望成长的心,就相当于丢了入门的钥匙一样,举步维艰。
外向并不一定是一种功利行为,它可以只是为了自我提升。
打破固有的认知和思路,道路才能更加开阔与平顺。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句话:对于内向者来说,最大的歧视,就是旁人对他的性格妄图加以矫正。
下面的评论清一色偏向于:我们应该多一点保护给内向的人们。
但我觉得这不是最正确的态度,对于内向者们真正的保护,是尊重他们的习惯,也指出他们的错误,所有人都平等对待才行。
而不是因为外向的人抗打击能力强一点就随意对待,内向者比较脆弱,就倍加呵护,这会让他们永远也无法成长。
内向的人们,我明白你们所有的敏感、单纯和小小的不自信,但请不要再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也不要再自怨自艾,更不要自我安慰。
不要一味地寻求他人的照顾,努力强大起来,成为也能给他人庇荫的大树,才是“内向患者”们真正的“解药”。
内向并不是不好,但完全可以更好,内向可以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不应该成为通往广阔世界的绊脚石。
要知道我们同样拥有通往精彩世界的门票,所以要勇敢伸手去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