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女儿大班同学们画的工作中的爸爸,有没有感觉到比昨天画妈妈的画面丰富了许多,当然一个是因为要求主题不一样:《我的妈妈》和《工作中的爸爸》,具体的要求孩子更容易结合实际情况丰富他们的画面,其次,父亲大都是主外跟具体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看到这些画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故事,有两个9岁的孩子在家里画画,两人一边画画一边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爸爸,一个女孩说:我更喜欢我爸爸,你呢?另一个也不假思索地回答到:我也是,我也觉得爸爸更好!
两人若无其事地发表着自己的言论,丝毫没有留意到其中一个妈妈的存在……那妈妈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好嘛,平时最累的是妈妈,现在爸爸倒更吃香!事后那妈妈假装不在意,笑着问她们:你觉得爸爸哪些地方比妈妈好?
两个孩子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一、爸爸陪我们玩。
爸爸常给孩子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孩子更多的激情。妈妈的活动则常显得重复、单调而刻板。
看下面例子:航班延误12个小时,中途发现爸爸不见了,找到他的时候,他正跟一群5岁的小屁孩待在一起全神贯注地看动画片。
我喜欢爸爸娃放学一回家,孩子刚想说:“妈妈能不能陪我玩一会?”妈妈一般都会说:赶紧的先把作业写完,别磨蹭,一会还要上兴趣班呢,我做饭去了。”
要是爸爸一般会说:走,天气这么好,先出去兜一圈,做作业又不着急。
二、爸爸对我们限制没有那么多。
面对自己女儿,爸爸可能更加的温柔。都说女性是非常神奇的,离自己越近的人,可能平时挑剔劲会越大,因此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女儿和妈妈大吵大闹的情景。但是爸爸就不一样了,面对自己的女儿,他们往往变得非常的温柔,而且在很多年,女儿的心中,爸爸非常的高大。
三、爸爸理解我们
很多妈妈都有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很多孩子都把爸爸当兄弟当朋友,而把妈妈当成母老虎?”
通常大多妈妈在家庭里都会不自觉的扮起白脸,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1
每天早上就像打仗一样催着孩子:
你怎么穿衣服这么慢?
你怎么刷个牙这么长时间?
你怎么吃个饭像打太极拳?
你今天要带的东西怎么还没理好?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早上时间宝贵不要磨蹭,blablabla……
而他爸爸呢?早上起来毫无紧迫感,从来不催娃抓紧时间,甚至还在吃早饭的时候和ta聊什么人工智能,转基因......
凶悍的妈妈只会大吼大叫:再给你一分钟!马上结束!不然就迟到了!
而温柔的老父亲只会轻声细语:偶尔迟到一次又不要紧的。
2
这还不算,每次出去吃饭,凶悍老母亲总是叨逼叨个不停:这个是垃圾食品小孩不能吃,那个是大人吃的小孩不能吃,还要追着赶着多塞几口饭进他的嘴。
而慈祥的老父亲呢:这个很辣很刺激哦,要不要来一口?啤酒很好喝哦,要不要来一口?不想吃就别吃了呗,又不会饿死。
3
孩子和爸爸为什么能成为兄弟成为朋友,男人本身就是个被年纪吹胀了的孩子,孩子当然更喜欢孩子。
许多妈妈包括自己有时也纳闷为什么自己带孩子多,孩子反而不听自己的,不怕自己甚至不够尊重自己?
女儿犯错了,她通常会叮嘱我说:“妈妈,你别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哦!”印象里她爸爸没有打过她,也没有呵斥过她,平常对女儿也是宠爱至极笑容满面的,唯一一次女儿在上铺把袜子扔到下铺姥姥的脸上,首先他当面严肃地询问是否女儿做了此事,其次,告诉她这是不礼貌的行为,第三,要求她立即向姥姥道歉。从那以后,女儿就特别的怕爸爸。看来孩子交往频率的高低不一定与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倾向正向相关。
许多妈妈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与儿童否定或忽视形式的接触越多,就越会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许多母亲都以自己的期望值来要求孩子,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不停地唠叨,责备。时间长了,母亲的话不仅不再受到孩子的重视,而且可能在孩子的内心形成负面的形象,如“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与母亲相比,由于父亲平时对孩子管教比较少,而且父亲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更多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关注比较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像母亲那样“面面俱到”。所以,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接触或者导致陌生感,或者产生宽容感。
不管孩子喜欢谁,教育孩子都是夫妻双方的事,愿爸爸妈妈相互理解共同关心、爱护我们的孩子,科学的养育他们,将来能够和社会很好的相处,做个快乐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