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我对《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的两个习惯的理解和运用,今题继续分享一个我认为比较好的思维习惯。
习惯之三:双赢思维。所谓“双赢”说直接就是“利己利他”与“损人利己”成鲜明的对比。人际关系中,拥有并运用好双赢思维会让我们永远处在有理有利的位置。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对话“这事儿不归我管,你找某人吧”、“这事不能这么做,具体怎样我也不知道”等等。我常常对我的同事或者下面的小朋友讲,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受用者的需求。比如上周,我的一个小朋友在月度例会上的经营报表让参会者没有获取到正确的有效的信息,在会上领导明确表示不满,希望我们能够改进。这个小朋友的错误的是:1、数据口径不一致,她给的理由是**部门就是这么给她的;2、她没有站在受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对方究竟想要得到什么、想用这些数据来做哪些文章。事后,我跟她做了全面的分析:领导让财务在月度例会上第一个展现财务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参会者对公司、门店、部门的经营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三个纬度横向进行展示和比较分析;另外,经营者最在意的无非就是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那么我们就要从这个纬度纵向进行展示;最后,财务不能仅仅是数据呈现,还需要有从数据分析得出的财务侧的结论,比如预算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进度与成本费用支出的对比、比如部门kpi达成分析等等。这些信息呈现出来后,领导对整体情况有了全盘认知后,各部门的汇报工作才能以此为主线向领导逐一呈现。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不算是什么恶劣的存在,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多想一步多做一步,也许就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既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又让自己获得友情或者认可,何乐而不为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思维习惯实际上不仅仅运用于工作场景,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千百年来的老生常谈“婆媳矛盾”。这周协调了一对年轻小夫妻因为婆媳矛盾引发的家庭战争。小夫妻孩子还不满周岁,身体并不是太好的婆婆过来帮忙带孩子,小媳妇其实有体谅婆婆的辛苦每天下班匆忙赶回来做家务,让婆婆能够稍微轻松一下。但是因为孩子比较稚嫩,难免有些认知不一致的地方,小媳妇初为人母难免草木皆兵,再加上年轻气盛没有控制好脾气伤人的话脱口而出,婆婆生气,先生不满,直接导致婆婆回了自己家,孩子没人帮忙照顾了,小媳妇不得不自己哭着带孩子回娘家寻求帮助。我经常劝周边的年轻小媳妇们,多体谅婆婆们的不容易。一个人帮忙带孩子,除了体力上的付出其实比我们多了一个精神方面的压力,孩子没带好,生病了很难向儿媳妇交代,我们要多站在婆婆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婆媳不一致的问题时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还是应该多体谅婆婆的不容易。有时间多哄哄老人家,老人家心情舒畅了任劳任怨的帮忙带孩子,我们自己也可以安信工作,何乐而不为呢?很多小媳妇都认为,婆婆帮忙带孩子天经地义,因为那是她的亲孙子跟他家姓,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父母有抚养孩子承认的义务和责任,但是没有说老人有帮忙带孙子辈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该有着感恩之心,以双赢的思维理智处理婆媳问题。
具有双赢思维以后,我们要学会思考如何达到双赢的路径。这时候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问题并得到完美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具有诚信、成熟和理智的人格,能带到周边的氛围,成为真正的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