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这句话忘了是谁说的,但是细品很有道理!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善良而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怕别人为难,担心别人下不了台阶,而委屈自己。渐渐地明白了,你的好意都是多余的。
80年代初,如歌的爷爷从北京托人捎回来一个大大的奶油蛋糕,那个时候物资短缺,在如歌生长的那个地方的面包店只会免強做个枕头型的大面包,象这么漂亮精美的奶油大蛋糕也只能在电视上看到。
因为是爷爷给买回来的,蛋糕的分配权便落在了奶奶手上。
如歌瞅着那个精美的蛋糕盒想象着里面的蛋糕味,悄悄地吞咽了一下口水,静等着奶奶的分配。
奶奶不慌不忙地把蛋糕盒打开,里面的蛋糕比想象中的还要精致,还要大,还要诱人,厚厚的奶油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来看,垂涎三尺都不过分,可是如歌从小家教森严,连多看一眼都会被大人数落,更不敢盯着看了,只能装着很平静的样子等奶奶切蛋糕。
只见如歌的奶奶把高高的蛋糕切下一大块,然后打包好,递给她并且告诉她把蛋糕送到住在城东的王奶奶家,因为王奶奶家这几天住着一个尊贵客人,如歌听后不敢怠慢,一路小跑大约花了30分钟送过去,心里惦记着家里还有蛋糕,奶奶总会给她留一块儿的。
谁知刚进门,奶奶又把另一块已打包好的蛋糕放她手里,并吩咐她送到住在城西的孙奶奶家,如歌也不好多问,拎起就走,路程也大约是30多分钟,因为如歌的奶奶家住在城中心地段。
在回来的路上,她边走边心里安慰自己,家里还有蛋糕呢,送完这块儿回去就有的吃了。
当她再返到奶奶家时,奶奶把蛋糕盒已经盖上了,放在餐边柜上,并没有让她吃的意思,因为上午送了两家回来,时间也正好到中午了,要吃午饭了,她家里有个规定,饭前不允许吃零食,更别说蛋糕了,所以如歌把吃蛋糕的期望放在了午饭后。可能心里总是惦记着蛋糕,她中午饭都没好好吃。
午饭后,奶奶要睡午觉,如歌便在餐桌旁边的沙发上睡了,小心思寻着这样离蛋糕近,午睡醒了就可以吃了。就在半醒半梦之间,如歌听到好象有人进来了,然后听到奶奶对那个人说,
“赶紧吃吧,趁她这会儿睡着没醒了”。
只听来人“嗯” 了一声就开始急急地吃起了蛋糕。
如歌这一刻完全清醒了(目前只有她一个人在睡),从来人的那嗯的一声,如歌清楚地知道是她的大姐(奶奶的大孙女)过来了。
可此刻的如歌是面朝沙发里,背向着她们睡的,听到她们的对话,她反而不好意思起身了,担心自己起来后会让她们尴尬,她只好继续面朝沙发里面装睡,可是眼泪却不听使唤的从一只眼睛淌到另一只眼睛里,然后又滴到沙发上…
终于等到她们吃完后离开餐厅了,如歌才敢坐起来,模糊的双眼却一下子看到了那个吃完的蛋糕盒,静静地躺在角落的垃圾桶旁边的地板上。
如歌自始至终没有吃上那块儿她心心念念的蛋糕,甚至在奶奶去世之前,她也没有向任何人说过这件事。
多年后,已经成家的如歌向父亲闲聊时讲起了当年的这件事,父亲也跟着难过了一番,反问她为什么当时不一下子坐起来呢?
如歌说她不好意思,怕大家尴尬。
这里稍微说一下当时的背景,如歌的爷爷常年在北京工作,她的奶奶一个人在如歌住的城市独居,如歌的这个大姐是奶奶把她从小带大的,在大姐青春叛逆期时,奶奶管不了啦,整天被大姐气的哭哭啼啼,如歌的父亲把这个大姐只好弄回自己家里加以管教,又不忍心自己的老母亲一个人独居,便让家里最懂事也是最小的如歌住在奶奶家陪伴老人。尽管如歌很乖很听说,却也想回到父母的身边,只因是父亲的安排,如歌若是拒绝怕伤了父亲的心。可是奶奶心里仍然想着她的大孙女,认为如歌陪她是应该的,有好吃的仍然偷偷留给大孙女,把这个大孙女从小宠得自私自利,也不懂让人,所以才有前面发生的那一幕。
长大后的如歌懂得了每个人都有好好爱自己的权利,只有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摒弃“不好意思”带给自己一生的影响。
后记: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数不尽的理由说服自己不能拒绝别人的请求和要求,这些理由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
即“避免愤怒”和“寻求认可成瘾”:
害怕冲突,渴望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平静;害怕愤怒并希望自己感觉良好的同时又受到别人的喜爱。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之所以不想让别人失望,是因为我们知道失望是什么感觉,因此总是会觉得内疚,认为别人受伤是自己的责任。为了避免这种愧疚感,才会答应一些自己本想拒绝的事。
但事实上,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对于别人的感觉我们只是在猜测和假设,未必是正确的。所以,别人提出要求后,我们不是应该怎么样,而是我们要怎么样!挑战恐惧系数,勇于让他人失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