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童年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听说过“离婚”两个字。那时候的婚姻观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不过还是讲究门当户对。那时没有自由恋爱这一说法,男女双方的认识是通过媒人来牵线的。如果男方和女方彼此有好感,媒人就敲定一个日子,由女方父母,一般都是母亲,带着女孩,带着七大姑八大姨去南方家看“门户”。看门户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看男方家的家境,另一个就是看男方家的家庭成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小伙。这是男女双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约会见面。那个年代男女双方都比较羞涩,第一次见面只是对彼此的长相,第一印象有个初步的了解,真正的交流都很少。全程都是媒人和双方父母在沟通。男方需要在这一天招待女方家的客人,大家在饭桌上沟通了解彼此的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媒人在这样的场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媒人对双方家庭情况都有了解,关于对方的情况,更多的是从媒人哪里获取的。
看门户结束后,如果王八看绿豆对上了眼,双方就会进入订亲的的程序,择良辰吉日,南方一家带上礼物去女方家里商量结婚事宜。
听父亲说那个年代的彩礼就几十块钱,几十块钱的酒水,男方为女方准备三套衣服:春一套、夏一套、冬一套。结婚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女方陪嫁一双木箱、一双箱柜、两床被子、脸盆、热水瓶、毛巾、尼龙袜子。
想想他们的婚姻,结婚对于男方来说压力还是很小的。至少没有高得离谱的彩礼,没有有房有车有存款这样的硬性要求。
只要小伙身体没毛病,能吃苦耐劳,基本不会娶不到老婆。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都是先结婚后恋爱。结婚前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有看起来很顺眼的感觉;也有觉得人还不错的感觉。无论是哪种感觉,只是感觉而已,并没有对对方的性格,做人做事的态度有所了解。这些事情,只能等入洞房那天后才真正开始。他们的爱情与现带爱情不一样,没有花前柳下的浪漫;没有海誓山盟的誓言。有的是在财米油盐平淡日子中的爱情。这样的爱情,踏实、充满生活气息,经受得住现实的考验,不缥缈、接地气、更忠贞、更牢固。
我见证了爷爷那一辈人的爱情,也见证了父母那一辈的爱情。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苦,生活中遇到多大的苦难。双方都能够心在一起,不逃避困难,不背叛对方。也许会吵架,也许会动手打架,但吵了也就吵了,打了也就打了。第二天,太阳升起来,还是一家人。男人该干嘛干嘛,女人该干嘛干嘛,就像啥事都没发生过。
小时候,父母也会吵架。每次吵架,我们几个孩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躲在一边静观战局。父亲总会把气撒在家里的动物上,弄得鸡飞狗跳的。母亲有时候会气得嚎啕大哭。那阵势,有时候会惊动邻居前来劝架。“战争”结束后,母亲摸一把眼泪就钻进厨房,父亲背起筐开始喂驴喂羊,一副忙忙碌碌的场面。不一会,饭好了,平时都是母亲给父亲盛饭,只要是吵架,每次都是父亲自己去盛饭吃。吃完这顿饭,晚上总会听到父亲和母亲在炕头上有说有笑的。我的父辈们的生活和我父母亲的情况差不多,日子就在这样的吵吵闹闹中度过了。简单、朴实、幸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听起来很美很浪漫。但却是他们那辈人爱情的真实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