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娱乐大开花的时代,萌娃系列成为最受瞩目的娱乐领域,《爸爸去哪儿》是鼻祖,《爸爸回来了》是意外走红之作,今天又因为一个微博小视频,让我点开了孟非爷爷主持的《了不起的孩子》。
毫无防备地,我被吓到了。和我小时候看的儿童节目不同,这些孩子们不仅更低龄,才艺也绝不只是唱歌跳舞,迥然儿童版“最强大脑”。
三岁学三千汉字,背古诗,背国旗,练小李飞刀,弹弓神手,小女生展示泰拳,小男孩与国际台球大师过招。
看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在心里开始为未来的孩子规划道路了,虽然连影儿都没有。现在为人父母真的太难了,不仅要赚奶粉钱,还要挖空心思培养出“有个性”的天才宝宝。
新时代,依旧是“望子成龙”
看《T Magazine 》采访易烊千玺,他从小接受各种培训,参加各类选修,有一次接受采访,问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才艺,他说,爸爸妈妈想让他与众不同,记者又问他不觉得累吗,他用少年老成的姿态回答:不是不累,是习惯了。
当然,他获得了成功,不仅才艺傍身,还有内外兼修的品质,但是失去童年和过于老成的心态,不知道成年后的他会不会后悔。
我们小时候,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清一色教导我们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成为科学家,帮他们实现梦想。
现在的小孩子,也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下长大,只不过,父母要求孩子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焦点,与众不同,充满个性。殊途同归,看似“因材施教”地让孩子发展特长,实则通过孩子实现自我。
并非任何一个父母,都有功利主义的心。但望子成龙的心在无形中给他们加压。
摔跤吧,爸爸
节目中有一位天才台球选手,小小年纪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与潘晓婷丁俊晖等大师都曾交手。
节目组录制VCR,讲述他的台球进化史,他在零岁时,就坐在台球桌上摸台球,光着屁股刚会走就在特制的台球桌上练习,三岁时已经让大人们出丑,中间一闪而过的是他哭着被父亲训斥练习的片段。父亲甚至将两位国际台球大师的名字结合起来,为他取这富含寓意的名字,并带他在田野里大声呼喊要打败他们的梦想。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高分电影《摔跤吧!爸爸》,看完后我哭的稀里哗啦,并坚定地五分推荐。
恢复点理性后,我还是忽略了它女权主义的意义,作为励志大片的教育意义,反而是为两位女儿感到遗憾。
她们活得很有意义,为国争光拿到金牌,但是这意义是属于他们父亲的,是属于国家的,不是属于她们自己的。
节目中这位台球神童,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台球就出现在他生命力,伴随他每一天成长,他不能选择不热爱,因为这是一道必选题。
我不能评价父母是否有道理这么做,但我确实很纠结了,天才莫扎特就是在父亲的严苛训练下,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有那些三岁就当老师的瑜伽神童,七岁就背出圆周率后1000位的记忆天才……这些孩子都让我很羡慕,我希望自己也有让人惊叹的天才宝宝,我又觉得他们很可怜,在对世界一无所知时,就成为了父母博得喝彩的方式。
是否丁克,悄悄成为了人生选项之一
往前推三十年,没人觉得丁克是一件正常的事,生孩子是大事,是必须要做的事。
如今,很多女青年开始考虑,是否要成为丁克一族。传宗接代这种社会责任,就让别人去承担吧。
除了赚奶粉钱的经济压力,让一部分人略显担忧,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不能给他们最优质的生存和教育环境,不如不把他们生出来。
现在,生养一个孩子的责任太大。
我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地想要干涉孩子的人生,想打着为Ta好的名义去填鸭强塞,哪一个父母不是在拼命攀比的氛围里逐渐沦陷的?
让一个未婚女青年谈论孩子,教育这些话题,确实有失偏颇,不贴近现实。但是,当为人父母以后,视角会变,准则会变,思维会变,很多事自己都会被自己说服。
好了,我也不瞎操心了。孩子这事还没影儿,我的焦虑感已经如上被倾吐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