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改变的悖论‬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05:24 被阅读1738次

当不想改变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当不再挣扎的时候,就开始改变了;当不再与症状搏斗的时候,症状就消失了。

悖论图片

在带学生过程中我曾反复叮嘱学生们必须牢记心理悖论,而在具体的心理咨询过程也需要给求助者不断地解释并让其接受心理悖论。

与逻辑的悖论不同,心理悖论其实不难理解。比如,当您总想睡觉的时候恰恰是清醒的,而当您不想睡觉的时候反倒睡着了。这就是一个心理悖论:所谓失眠,不就是总想睡觉吗?

我习惯于将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比作一条狂吠着扑咬我们的狗,无论我们是被动地躲它,主动地打它,还是用药物试图毒死它,都难以阻止它对我们的狂吠和扑咬,而一旦我们喜欢它,它就立马对我们摇头摆尾,与我们和平相处了。这也是一个心理悖论,只是这个悖论的心理学原理并不“悖”——社会心理学发现,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由此可以推断,狗也喜欢那些喜欢它的人。

所谓心理悖论,不过是我们内心的矛盾或冲突。接受了悖论,矛盾和冲突自然也就消失了。

消除矛盾和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

所有症状都是我们与之搏斗的结果,一旦接受了,症状也就消失了。

不记得在那本书里看过,说的是一个人掉进水里,越挣扎越往下沉,几个小时后,终于因精疲力竭而被淹死,可就在他死后不到5分钟,就漂浮起来被冲到了岸上——因为他不再挣扎。

不再挣扎才能漂浮。

啰唆以上,是为了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改变的悖论(the paradoxical theory of change)。其实,尽管这个概念源于格式塔疗法,但也是心理咨询的一条最基本原则,即“改变发生在个体‘成为他自己’的时候,而不是在试图将自己‘改变成另一种人’的时候”;它基于这样的观点:如果来访者能全然接纳自己,尝试着调整自己的某种固着,改变则据此油然而生。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其通俗化为3句话:当不想改变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当不再挣扎的时候,就开始改变了;当不再与症状搏斗的时候,症状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来访者由总想改变改变成了不想改变,由拼命挣扎改变成了不再挣扎,由与挣扎搏斗改变成了不再搏斗。

千万不要嫌我啰唆!

在门诊上,如果不是如此啰里啰唆地反复解释,绝大多数来访者理解不了,有的即使理解了也不能做到。因此,需要的还不只是咨询师的啰唆,必须伴随着指导和督促。

指导就是设法让来访者由“知道”到“做到”,我经常用的还是悖论,比如针对那些失眠的患者,告诉他们“越想睡越睡不着、只有不想睡了才能睡得着”等于是废话,我就反其道而行之,让其坚持不睡觉;而针对那些处于焦虑当中的来访者,我会让他们找到加重焦虑的方法并予以实施;对抑郁和强迫等症状也经常如此,在探索加重的途中寻找减轻的方法。

督促即促使来访者将所指导的内容保质保量地完成,也就是付诸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要比让求助者知道悖论和接受指导更难一些。

只要付诸行动,我们头脑中秉持的原则就成了我们所使用的具体技术。

当然,我此处所采用的技术与格式塔疗法让来访者充分地觉察和领会自身的各种体验略有不同,使用过此技术者肯定看得出来,我将其极端化了。

相关文章

  • 李克富 || 改变的悖论‬

    当不想改变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当不再挣扎的时候,就开始改变了;当不再与症状搏斗的时候,症状就消失了。 在带学生过...

  • 2018-09-02(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0/90)信念是一切

    李克富 || 斯托克代尔悖论 作业:理解并记住这个悖论,思考为什么用“同时”而不是“但是”? 有一位著...

  • 斯托克代尔悖论|李克富点评训练营83/90

    李克富|斯托克代尔悖论 作业:理解并记住这个悖论,思考为什么用“同时”而不是“但是”? 心理学上有个“斯托克代尔悖...

  • 心理悖论

    李克富|改变的悖论 1、来访者是为了寻求帮助而来,但是很多时候却在拒绝帮助;来访者是为了改变现状而来,但是潜意识里...

  • 李克富 || 斯托克代尔悖论

    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它们是什么。 郭德纲说:自从得了精神病...

  • 提问与回答

    (李克富老师点评训练营25/90) 李克富||学生是心理老师的掘墓人而非跪拜者 - 简书 李克富||吾爱吾师,吾更...

  • 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2/90

    李克富//“通感”就是“联觉”? 李克富//李克富//文学让我完成了对心理学的启蒙 作业:(1)反复读《荷塘月色》...

  • SST一次性心理咨询

    李克富|SST:我的粗浅认识 李克富 || SST:我的粗浅认识 李克富 我很快就接受了原来极度排斥的短程和快速心...

  • 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

    李克富||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 李克富||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家 看了李老师的两篇文章,思考了三个问题,也读了...

  • 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6/90

    李克富‖我想静静却不能 李克富‖当心理咨询师的帽子绿了 “如果您高考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啊?”——李克富 用封闭...

网友评论

  • 陈加茂:实际生活中我觉得是挣扎后无法摆脱才试着接受,接受就是不挣扎,顺其自然。昨天读老师的文章后忽然想到:当年我没有继续挣扎拧巴下去,应该是因为我高中听到过,曾经深以为然的一句西方哲学“存在即合理”,而一旦从痛苦深渊身边走过,身边的一切都变成了浮云。
  • 059737a339e8:感觉老师已经写得很详尽了,跟手把手教差不多。但没有体验,怕是永远也体会不了。
  • 方圆fg:身体上的疾病也是如此,你越不接纳感觉越难受,当你接纳了不再痛苦、对抗了,疾病自然而然也就疗愈了。
    方圆fg:@陈升兰 在吃药治疗的同时,接纳它,感谢鼻子对你的提醒,心理不再对抗,会慢慢好气来的。
    547a3c74cbb9:@房革fg 从去年冬天落下了过敏性鼻炎,很是难受,我不想关注此事,就是忍不住打喷嚏😂
  • 王振法:指导就是设法让来访者由“知道”到“做到”;督促即促使来访者将所指导的内容保质保量地完成,也就是付诸行动。
  • 唐铭含:对立又统一,接受了统一,就可以逐渐包容对立
  • 付海霞_3107:消除矛盾和冲突最好的办法是接受,拼命去消除是在负强化
  • 王明鹏:理念~指导~督促,一气呵成,难得不会会的不难!
  • 清晓视野:接纳,就是放下了头脑中的“应该如此”。整个过程,是在应用“认知失调论”或是“合理情绪疗法”。
  • 2d6cec44bcc7:越想要的,越没有,不想要了的就都来了。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具体,强化,并付诸行动
  • 呵呵无言:“改变发生在个体‘成为他自己’的时候,而不是在试图将自己‘改变成另一种人’的时候”;它基于这样的观点:如果来访者能全然接纳自己,尝试着调整自己的某种固着,改变则据此油然而生。
    自己改变,接纳。这人没毛病。
  • 闻岱:受教🙏
  • 南宫无争:接纳和允许有什么区别?🤔
  • 苗尔平:单说“知道”这一层,相对的,有些来访者是容易意识到的,有些就是转不过弯来。这取决于不同的人格结构。人格又分性格和特质。气质更多来自于遗传,是人格的天赋性因素,是在儿童时期就能够看到的人格特征,它使得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自己的 独到之处。生活中人们评说一个人的“秉性”、“脾气”就指的是 气质。气质的天赋性加深了气质的稳定性,因而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似乎就困难些,正所谓“秉性难移”。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 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 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那些任凭咨询师如何艰难解释分析,有些气质类型已经‘’固化”了的观念,是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

本文标题:李克富 || 改变的悖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ag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