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知识笔记
道德之愣
口舌之辩,分不出谁对谁错。我们要通过做实验的方式研究道德的起源。接下来,我先介绍一下海特在《正义之心》的第一章讲到的道德实验。
海特经常创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情景,让人们去判断,这些行为到底是不是合乎道德规范。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迅速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如果你再问他们,为什么你觉得这么做不对,他们很可能会被问倒。他们会说:“我知道这是错的,只是想不出理由。”海特把这种情况叫做“道德之愣”(morally dumbfounded)。
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道德之愣”,海特在书里举了很多例子,让人最熟悉的是这样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常常讲的“电车困境”。有一列有轨电车失控了,朝着一群孩子撞过去。这群孩子都没有注意到,眼看着就会被电车撞死。你正好在控制台,如果你按下一个按钮,就能改变电车的轨道,电车会朝另一个方向滑,而在那个方向有个胖子。你会按下按钮,牺牲一个胖子,拯救一群孩子吗?有的人会这么干。
但同样是这些人,如果你再告诉他们,必须自己亲自动手,把那个胖子推到电车轮下,才能拯救这群孩子,你干不干?好多人就选择不干了。看起来结果都是牺牲了一个胖子,拯救了一群孩子,为什么人们的选择就不一样了呢?好多人只是觉得后一种做法更不妥,但为什么更不妥,他们说不出来。
道德的第一原则:直觉在先,推理在后
出现道德之愣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在做道德判断的时候是先下结论,然后再找理由。我们找理由的时候,假装自己是在深思熟虑,其实是在为自己辩护。所以,休谟讲的是对的,理性不是情感的主人,而是情感的仆人,更贴切地说,理性更像是情感的辩护律师。由此,我们得出了海特所说的道德的第一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这说明,道德主要不是由推理而来的,那就应该是来自先天的直觉和后天的社会学习。如果我们从先天的直觉来看道德的起源,应该从漫长的人类演化过程去寻找线索,也就是说,很可能是某些道德规范更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如果我们从后天的社会学习去看道德的形成,我们就要承认,道德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社会,甚至是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成员,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自主伦理、集体伦理和神性伦理
我们最熟悉的是自主伦理。自主伦理的基本观点是,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意愿、需求和偏好。自主伦理最强调的道德观念是权利、自由、正义。支持自主伦理的人们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彼此,就能和平相处,我们不能也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别人的生活。
年长的中国人可能更熟悉集体伦理。集体伦理的基本观念是,每个人都是某个更大集体中的成员,比如家庭、公司、国家,或者是部落、军队,等等。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当皇上的要有当皇上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当臣子和当孩子的才能相应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是谁,取决于你的社会关系。人们有义务在集体中扮演其给定的角色。你不仅仅是你自己,你还是别人的儿女、父母、丈夫或是妻子。你出国旅游的时候,不能忘了,你是代表中国人的,不要给中国人丢脸。集体伦理最强调的道德观念是权威、荣誉、和谐,等等。
还有一种伦理我们相对陌生,那就是神性伦理。有宗教信仰的人们认为,人并不重要,人的肉体不过是个皮囊。灵魂高于你的肉体。世俗的成功和快乐必须臣服于神的旨意。你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做主。人的有些行为,就算是不侵犯任何人的权利,也会使人堕落,使创造了人的神灵蒙羞。神性伦理最强调的道德观念是神圣、纯洁、升华等等。
道德的口味
接下来,我给你讲一下这五种道德口味,你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更好哪一口。
第一种道德口味是关爱。这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觉得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错,这是生命进化到哺乳动物之后才出现的独特现象。我们小时候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小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会照顾它吗?不会的。只有哺乳动物的妈妈要给幼崽喂奶,照顾后代的成本大幅度提高,投入的精力大大增加,这才产生了对后代的关爱。久而久之,看到孩子,我们就会产生怜爱之情。不仅是自己家的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甚至看到动物的幼崽,看到长得像幼崽的玩具,我们都会心生怜爱。推而广之,这种情感反应引导我们要去关爱比我们弱小的人,更加孤独、贫穷、无助的人。
第二种道德口味是公平。这来自于我们通过互助达成合作的需求。猴子都知道你给我捉虱子,我给你捉虱子。根据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的研究,如果一个物种中的个体能够记得它先前和其它个体的互动,它就能够分辨出谁是更愿意合作的,于是,它就会把更多的善意给予那些更可能知恩图报的个体,这样,群体中的利他主义就自发地出现了。这也是我们之前讲博弈论时说到的“一报还一报”策略的生物学基础。于是,我们会更多地要求公平:我帮助了你,你就要帮助我。
第三种道德基础是忠诚。这是由于我们都是群居动物,群居动物必须形成自己的部落。海特在书里讲到了我们之前讲过的俄克拉何马州的男孩夏令营实验,你可以再复习一下。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凡是能够成功地形成强大部落的人群,有更大的概率生存下来,所以,我们都是部落主义者的后代,我们的祖先成功地灭掉了那些更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邻居。这种情感反应引导我们去爱忠诚的队友,恨那些背叛我们的人。在每个部落的眼里,从自己阵营中逃掉的背叛者比敌人更加可恨。在《古兰经》里,最值得痛恨的不是异教徒,而是背叛了信仰的穆斯林。在但丁的《神曲》里也写到,地狱里最低的那一层是留给背叛者的,他们的罪过比贪婪、淫荡、暴力甚至异端都要更严重。
第四种道德基础是权威。这跟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也有关系。如果你仔细观察,在所有的群居动物群体,比如鸡、狗和黑猩猩,都有长幼次序和统治等级。我们曾经讲过鸡群中的“啄食次序”。专门研究黑猩猩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指出,如果没有对等级的确认和对权威的尊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规则。养过狗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把狗当作自己家里平等一员来驯养的,调教出来的狗都很狂躁,听见生人的脚步会叫,见到别人家的狗会追。这是因为你调教出来的狗内心无比困惑,它以为它是主人,你是仆人,它有保护你的责任,当老大的,必须冲在前面。这第四种情感反应引导我们去服从上级、照顾下级,对上辈要尊敬,对晚辈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秩序,有了秩序,人们才能心安。
第五种道德基础是圣洁。这是由于人是一种杂食动物。杂食动物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好处是能吃的东西多,不容易被饿死。坏处是吃得杂,可能更容易吃到有毒的食物、被细菌感染的食物。这被称为“杂食者的困境”。于是,我们必须在两种天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天性是好奇心,也就是说,我们会不断尝试,探索新的食物来源。另一种天性是警惕性,也就是说,要对新的食物保持怀疑和恐惧。那些不能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的人类祖先和那些什么都不敢尝试的人类祖先都已经灭绝了,我们这些后代则演化出了一种独特的恶心感。我们会本能地注意自己的饮食是否干净,避开一些可能会带来传染病的食物,避开那些可能会带来疾病的人,比如驱逐麻风病人、回避肮脏的人,等等。这种恶心感进一步升级,会引发我们追求看起来更圣洁的事物,避开可能陷我们于诱惑的罪恶。
如何打开蜂巢开关?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密尔社会无法形成超级平台,只有涂尔干社会才能形成超级平台,如果我们的道德伦理预装了两套不同的操作系统,我们应该按下那个按键,才能切换到无私模式呢?海特的比方是,我们的大脑中好比有一个开关,只要打开这个开关,就能自发地激发出我们的合作潜能。那么,这个“蜂巢开关”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拿公司来举例吧。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更多地是按照密尔社会的思路。换言之,公司会使用胡萝卜+大棒的政策:干得好,就多奖励,干得不好,就惩罚,此外还要加上成本高昂的监督体系。这种做法管用吗?在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比如在生产铅笔的流水线上,这种做法或许管用,但在需要创造性工作的时候,这种思路就不管用了。这样的管理思路,只能更加激发人们追求私利的本能,员工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奖金,公司有没有前途,跟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能够打开人们头脑中的“蜂巢开关”,就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公司治理模式,这种蜂巢型公司的员工会更有自豪感、更加忠诚和勤奋、更有创造力,而且还不用去管他们。他们是真正有团队精神的成员。
怎样才能建立这样的有群体归属性的组织呢?
首先,你必须从正确的地方动身。很多管理者热衷于学习领导力,这是错的。只关注领导力就像妄想只通过左手,就能拍出热烈的掌声一样。研究领导力的学者告诉我们,如果你具备了某种品质,就能领导别人,这可真不一定。真正需要研究的是被领导者,也就是说,为什么人们愿意追随别人。
人们愿意追随别人,不是由于他们的性格使然,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更容易打开他们的“蜂巢开关”。汶川地震之后,中国人突然变得更加团结、互助。新生入学时的军训会让学生们变得更加团结。一起跳广场舞,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有一个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时,能够激发人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想要建立蜂巢型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关注的不是人们的品格,而是这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因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蜂巢模式”才能够被激发出来。
如何与和你的道德观念不一样的人和平相处?
如果我们理解了道德的来源,我们就会用更平和的观点去对待别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不同,首先来自于基因,其次来自于经历,最后才是所受的思想影响。海特讲到,美国的自由主义者过分关心关爱、公平这两个维度,而保守主义者则更加平均地关注各种道德口味。自由主义者更偏重理性,保守主义更偏重感性。为了跟别人相处,我们应该增加好奇心,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思考:
每个人看到的道德体系都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把这个世界想象为电影《黑客帝国》那样的世界。《黑客帝国》深受著名科幻作家吉布森的影响,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里就讲到过数字空间,他称之为“矩阵”。
我们很可能是生活在一个虚幻的“矩阵”里,我们体验到的世界不过是一种假象,或者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但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从这个角度去看,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很多道德矩阵,每一个矩阵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并且在情感上有吸引力的世界观。
还记得《黑客帝国》里的主人公尼奥吗?他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有两颗药丸,吞下红色的药丸,你就和“矩阵”脱离了联系,但你将进入一个更为混乱动荡的世界。吞下蓝色的药丸,你还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
你愿意吞下红色药丸,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吗?
认识道德与分歧该读哪些书?
精读
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
我们本周读的书是海特的《正义之心》,这本书的英文是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把书名翻译成“正义之心”,我总觉得有些离题,是不是翻译成“自以为是之心”更好呢?请你也提提意见。但这本书的副标题写得很清楚,也就是说,为什么都是好人,可一谈到政治或是宗教的时候就会吵起来呢?
选读
辅助书籍
海特还有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我们之前多次作过介绍。人的意识是分裂的,如同象与骑象人,而骑象人的工作就是服务大象。理性是骑象人,负责我们的推理、逻辑、语言等等,而大象则是我们的情感和潜意识。它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却操控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象与骑象人》描绘了骑象人与大象是怎样合作的。好的说服者要学会当大象的耳语者。
我们还推荐过灵长类动物学家德瓦尔的研究。海特说,人性是90%的黑猩猩,10%的蜜蜂。动物学家一开始以为黑猩猩很可爱,就像卢梭讲的“高贵的野蛮人”,友爱和善讲礼貌,后来才发现这帮家伙既狡诈又残暴。《灵长目与哲学家:道德是怎样演化出来的》跟我们这五节课讲的主题更契合,而《黑猩猩的政治》写得更为有趣生动。
我还给你推荐了一本选读书,罗伯特·赖特的《道德动物》。这本书似乎被市场低估了。罗伯特·赖特是一位著名的科学记者,他这本书选择的角度很有意思,写的是达尔文的恋爱,从这个线索,赖特介绍了进化心理学的一些主要研究,我们怎样恋爱,怎样成家,我们怎么看待友谊,怎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和政治信仰,在这本书里都有精彩的论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