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85dfbe1a6c5bb249.png)
上周女儿有点咳嗽,带她去医院,医生听了心肺看了口腔,开了抽血单子,我和奶奶带着女儿来到抽血窗口。前面是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哭声震天,他的妈妈和奶奶两个人使劲抱着他,握着他的手才算抽完,期间男孩整个身子都在剧烈的反抗。抽完后,男孩妈妈抱着他到旁边的座椅上安抚,男孩还是哭个不停。
轮到女儿了,我把她抱到窗口,伸出她的小手。我问她:“你会哭么?”她摇摇头表示不会。医生换好手套,拿出棉球握着女儿的右手中指消毒,期间让我按住女儿的手腕,估计是怕扎针抽血的时候她会动吧。我照做了。只见医生拿出针头迅速在女儿的中指上扎下去,一滴血涌出来,医生捏着她的指肚挤出两小吸管的血。女儿从开始到最后一声没有哭,还一直看着医生的操作。抽完后自己用棉球按住手指止血。我抱她下来,到旁边的座椅处。刚才那个男孩妈妈对还在哭泣的男孩说:“你看比你小那么多的小妹妹都一声没哭,你别哭啦。”
坐到座椅上,我抱着女儿对她说:“你真勇敢,看刚才那个哥哥哭的,哭是没用的啊,哭也得抽血,不哭也的抽血,还不如不哭啦。妈妈知道抽血是有一点点痛,但是你能坚持住,对吧?”“嗯,真是的,哭是没用的。”她说一脸严肃的着看向那个哥哥。
女儿三岁后,去医院抽指血基本都没有哭过。每次去医院之前,我都和她说:“生病了看医生,然后会抽指血,有一点点痛,如果你想哭就哭一下但是不能长哭;如果你能坚持住就别哭,我觉的你长大了,应该可以忍住这点痛不哭的。”她听了都会肯定说:“妈妈,有一点点痛,但是我不哭。”“嗯,就像蚊子叮了一下。”奶奶有时也附和着比喻道。
提前告诉孩子扎针是有一些痛,允许她通过哭的方式表达痛楚,会极大的减少孩子对扎针抽血的恐惧。如果家长说:“一点也不痛,很快就抽完了,别哭啊。”孩子实际体验的时候觉得并不像家长说的那样一点也不痛,可能会产生怀疑和被欺骗的心理,从而更加排斥反抗。
实事求是的对孩子讲清情况,让他们自己体会,比善意的欺骗安抚要更加有效果。同时让孩子知道,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抽血后医生看了结果才能给开药,病才会好,让他知道这是对他自己负责,哭闹反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病也不会好。孩子明白了事情的因果,对于为什么要扎针抽血有了理解,就不会那么排斥了。
至于两岁前的宝宝,哭就哭吧,这是婴儿时期他们对外界刺激最直接的表达。有一次带着不满一岁的女儿去打疫苗,那次打针全程她竟然没有哭,我和姥姥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觉得女儿是不是反应迟钝了,还紧张了半天。不过也就这一次。后面打针,她会哭几声,不过很快就不哭了,从没有连绵不断的哭。
看完医生后,我就没让女儿去幼儿园,在家休息了三天。她自己在家玩的很不错,把所有的玩具都翻出来玩了一遍。可是吃饭就不是很好了,家里水果零食多,每到饭点她都吃的很少,这让我很着急。那天晚饭时我忍不住就对她说:“你多吃点饭,病才会好,身体强壮就不会生病,不然我们还要去医院。如果严重了,可能会输液打吊瓶。”女儿听了眨眨眼睛说:“我不怕,输液打吊瓶不痛。”哎,我忘了,上次她输液的时候护士给扎针的时候她就没哭。
不痛是假的,她知道我说的“不吃饭导致的严重后果”她自己能忍受并承担。此时,我只能说女儿这么回答可能得益于我们从来没有用看医生打针之类的话吓唬她,或者夸大疼痛感让她害怕从而遵从的我们的意志。
记得我小的时候,让小孩子听话时大人常说:“不听话,警察把你抓走。”“在哭,医生来给你扎针。”“不听话,把你扔了喂狼。”“不睡觉,大马猴把你抓走。”等等类似的话。小孩子思维单纯,开始时候确实会把这些话当真了,也特别害怕。会老实一阵,但是效果并不长。
且不说这些话逻辑上有问题,单说这样用警察、医生等来震慑孩子,就会在孩子心里埋下对这些人称的排斥和不信任。长大后,对警察和医生很难正确看待,甚至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求助。现如今,家长们都在学习育儿知识,这类没逻辑,恐吓的话语很少对孩子说了。和孩子讲清楚事情因果,理清逻辑,推导结果才是正确的引导教育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