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以如此长的一句话作为题目。我只是压抑不住结束脱更的兴奋,想虚张声势一下。就像每次假期结束,开学见到同学朋友,兴奋和思念之情不是化作言语而是提高了正常交流的分贝。
这么长一个标题,其本质仍不离“放假了想上学,上课了想放假”这一矛盾心理,像是这一悖论的中年人矫情版。苦难在人们口中,尤其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因为他们经历的苦难比年轻人多,既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谈资,又是训导晚辈的鲜活教材。本来人都是趋利避害,讨厌苦难的,但既然生活强奸了自己已成事实,人为了内心自洽,事时闭上眼意淫,事后假装自己很享受。当这些人幸存下来,他们会有一种错觉:我能走到今天这个高度,军功章有那些苦难的一半,或者多亏我熬过来,否则我怎么有今天的成功呢。当这些幸存下来的人步入中年,看到如今这些年轻人身娇肉贵,吃不得一点苦,就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老子当年怎么怎么样,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很大一部分人就是由那些经历过中国最苦难的时期的人组成的。物质贫乏、社会动荡的恐惧深植他们心底,以至于他们今天面对房价飙升、人工智能即将淘汰大部分人、自家孩子被虐待,以及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诸如特朗普上台、半岛危机等国际幺蛾子时,“一无所有”的恐惧便又改头换面,悄悄爬上自家的饭桌和床头。
好消息是:当中年人都深陷焦虑之中,他们就没有闲工夫指责年轻人花钱月下了。坏消息是:当我们成为新一代中年人,我们也会因为现状而感到跟他们过去同样的焦虑——我们正经历的苟且就成了他们回不去的远方。
由于我游走于各种社交和新闻媒体之外,在对这些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自然产生了一种“我抛弃了时代”的倨傲心态。或许,如果世界毁灭,我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那群人。不过还好,很多聪明人都是理性的乐观主义者,只要我只听他们的话,我就能源源不断获取毫无根据的自信。而我敢肯定,有生之日,这些自信利大于弊。
回到老家,我不愿意见亲戚。我本来就话少,遇上没有共同话题的亲戚就只剩下寒暄了——大家都在谈拆迁和拆迁款的事。亲戚不会理解为什么去了大城市的孩子都不愿意25岁之前结婚,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去了大城市的孩子会乐意即使富裕也租房子成家。他们一谈房子,我就怀念起大学宿舍是多么一个温馨的地方。房子听起来比屋子要大许多,所以准确来说,一间20多平的宿舍,凝聚着我对将来我自己的屋子的感情。加之《爱情公寓》和《老友记》的洗脑,我对宿舍的集体生活和室友充满不切实际的期待。
感情和期待,再加上一点距离感,你会喜欢上任何一样你身处其中时却不免讨厌的东西。这就是苦难变成谈资,苟且变成远方的秘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