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多年,我终于悟透了一个逻辑道理,就是要想解脱生死,超越轮回,就要舍弃自己!这个概念在佛教的义理中叫做断除我执。
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你要懂得因果,比如你为什么今生今世会是以这样的形态展现在这个世间,那是因为你前世种下的因,造就了现在的你,其次再往细处参悟,就是福报的大小,因为福报的不同,会影响你在这个世间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你的健康与生命,懂得了因果与福报后,你就会不妄为,接下来佛祖告诉你,你要改变命运就要积累福报,也就是需要行善积德,佛祖提出了五戒十善,而仅仅是在家弟子的五戒十善要想百分百做到也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里面有一条不嗔恚,也就是不生气,问世间有几人能不生气,而生气就是因为还存在自我的感受与觉知,也就是我们自己会分别好坏,对自己的有利的我们就会喜悦,而对自己不利的我们可能就会生气,而接下来佛祖告诉我们,如果想让自己能够修行得力,甚或了脱生死,就要断除我执,也就是面对周围的一切人与事时,不在有自己的思维概念,达到无我的状态!因为没有了我的概念,就没有了我所生气的对象,我所讨厌的,我所喜欢的就都不复存在了,更不存在造恶业这一说了,唯有修行到无我的状态,才能够体会佛陀所说的解脱的境界。
佛教中不乏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曾达到过无我的境界,例如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是印度的禅门高僧,来到中国传法时就显现过很多惊人的事迹,少林寺的达摩洞,达摩祖师就曾在那里面壁九年,不吃不喝,想想祖师的定力绝对是惊人的,九年不吃不喝,这不是一般凡人能够达到的,这是达摩祖师入定后达到无我的状态的一种体现,而据佛教典籍的描述,入定之人,虽然人世间时间是九年,但在定中也就是弹指一瞬间,无我入定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佛教的很多“爱情事迹”也是非常打动人的,也体现了“无我”的精神!例如:阿难未出家前非常喜欢一位女子,佛祖便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位女子,阿难回答:“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受五百年日晒,受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少女从此桥上路过”。这段文字写的非常生动,但其实是体现了无我的精神,阿难愿意受尽一千五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打,只为和此少女见一面,也就是说阿难为了表达他对此少女的爱慕之心,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为了心爱的女人是可以放弃自我的,试想下这样的爱情能不伟大么?别说化身石桥了,现实生活中能够白头偕老的结发夫妻就很少,更别提让一个人为了另外一个人舍弃他自己的生命了,所以佛教的“爱情”也是大无我的精神。
佛说,我们贪恋世间,是因为我们太贪恋自己了,我们因为贪了自己而执迷于这个世间的一切,所以修行唯有放弃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方可有所成就;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很难达到无我的境界,但是我们只要减少对事物的执迷程度,我们的烦恼也会减少很多。这就是修行的魅力,这就是无我的精神!
无我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