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师”

作者: 徐红钢 | 来源:发表于2015-10-23 11:26 被阅读1305次

荀子曾经给老师下过一个功用定义: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儒效》)

秦昭王质疑:“儒无益于人之国。”上面是荀子的回答,中心意思是,(儒)师能够助力君王天下归一,足见师之重要。

因此,老师被提到了特别重要地位: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修身》)

老师的作用在于“正礼”,在主张礼教的荀子眼里,老师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你学得跟老师一样,就是圣人了;反之,就像瞎子辨别颜色,聋子辨别声音。

“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 ,莫神一好。”(《修身》)

对平庸低能散漫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这是老师对个人“治气养心”的作用,除了通过礼义引导人,没有比得到老师教诲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一心一意地爱好善行更神妙的了。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修身》)

除了正面教育,能够恰当地批评我的缺点和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最值得尊敬!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师呢?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

有尊严并能使人敬畏的人,可以当老师;五、六十岁年龄并有信誉的人,可以当老师;诵经解说不逾越、不犯忌的人,可以当老师;洞察精微的道理并能阐述出来的人,可以当老师。荀子对当老师的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荀子曾对师做过分类:

“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素,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顺州里,定廛宅,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王制》)

荀子对老师的分类,是结合其他社会分工来说的,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老师应当是辅佐君王的“大师”,是跟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的。

因此,荀子是非常讲究师道尊严的,首先表现在教师至高的地位。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论》)

君师是指天子,这个名词把君和师联系起来,无疑突出了师的地位,“礼之三本”犹如天地君亲师,“隆君师”可以看做师道尊严的一种表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大略》)

所以要从国家的高度来尊师重教:“贵师而重傅”。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修身》)

这是从普通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尊师问题的。能恰当地指出我的缺点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隆师”。

师道尊严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荀子多次谈及师生关系:

“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强国》)

“上者”虽然指的是君上,但也折射出师生之间像上下级关系,学生只能下级应和上级,就如回响应声音,影子像原形。荀子甚至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要“师云亦云”,更为苛刻的是: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

说话不遵从师教称为叛离,施教不遵从师道称为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贤明的君主是不会采用的,朝中的士大夫就算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和他说话。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致士》)

要有尊严并能使人敬畏的人,才能当老师,学生通达得益了就要知恩图报,思念老师。

相关文章

  • 荀子论“师”

    荀子曾经给老师下过一个功用定义: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

  • 学习的意义

    孔孟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强调要去学习,学习这个过程的意义。荀子曾这样说道: 荀子说学习没有止境,学无止境...

  • 荀子论“性恶”

    人性善与恶,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并非水火不容的敌对之论,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归宿却一样。孟子觉得孝敬自己...

  • 荀子论中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在儒家的德行观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孔子并没有对“中庸”有详细...

  • 放任本性则乱,接受教化则善

    荀子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论断,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孟子和荀子的出发点都是要人们向善,性善论和性恶论只...

  • 《孤独者》与性恶论

    《孤独者》中的性恶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大致相同。 荀子的性恶论是指人性的本质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

  • 無字文第七章

    在上一篇中我说了孟子的性善论,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今天我要简单地说一下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论”...

  • 浅谈公文写作5-day42

    详写与略写 荀子言:“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荀子·非相》)其意是说,时间久远的简略叙述,时...

  • 读《诸子概论》·三 荀子篇

    荀子,荀卿,一说其名为況(同“况”),荀、孙古音相近,故又称孙卿。《孙卿书》<—>《荀子》与孟子相对,荀子主性恶论...

  • 教育学今日学习份额12

    荀子 荀子提出“性恶论”,否定道德先天论,是唯物主义者。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认为学习是人的素质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论“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mt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