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曾经给老师下过一个功用定义: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儒效》)
秦昭王质疑:“儒无益于人之国。”上面是荀子的回答,中心意思是,(儒)师能够助力君王天下归一,足见师之重要。
因此,老师被提到了特别重要地位: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修身》)
老师的作用在于“正礼”,在主张礼教的荀子眼里,老师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你学得跟老师一样,就是圣人了;反之,就像瞎子辨别颜色,聋子辨别声音。
“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 ,莫神一好。”(《修身》)
对平庸低能散漫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这是老师对个人“治气养心”的作用,除了通过礼义引导人,没有比得到老师教诲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一心一意地爱好善行更神妙的了。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修身》)
除了正面教育,能够恰当地批评我的缺点和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最值得尊敬!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师呢?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
有尊严并能使人敬畏的人,可以当老师;五、六十岁年龄并有信誉的人,可以当老师;诵经解说不逾越、不犯忌的人,可以当老师;洞察精微的道理并能阐述出来的人,可以当老师。荀子对当老师的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荀子曾对师做过分类:
“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素,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顺州里,定廛宅,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王制》)
荀子对老师的分类,是结合其他社会分工来说的,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老师应当是辅佐君王的“大师”,是跟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的。
因此,荀子是非常讲究师道尊严的,首先表现在教师至高的地位。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论》)
君师是指天子,这个名词把君和师联系起来,无疑突出了师的地位,“礼之三本”犹如天地君亲师,“隆君师”可以看做师道尊严的一种表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大略》)
所以要从国家的高度来尊师重教:“贵师而重傅”。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修身》)
这是从普通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尊师问题的。能恰当地指出我的缺点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隆师”。
师道尊严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荀子多次谈及师生关系:
“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强国》)
“上者”虽然指的是君上,但也折射出师生之间像上下级关系,学生只能下级应和上级,就如回响应声音,影子像原形。荀子甚至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要“师云亦云”,更为苛刻的是: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
说话不遵从师教称为叛离,施教不遵从师道称为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贤明的君主是不会采用的,朝中的士大夫就算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和他说话。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致士》)
要有尊严并能使人敬畏的人,才能当老师,学生通达得益了就要知恩图报,思念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