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散文想法
英国人事记 | 设计学院与导师

英国人事记 | 设计学院与导师

作者: 绿洲玫瑰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23:48 被阅读14次
    英国人事记 | 设计学院与导师

    在留学生活里, 接触最多并能给你影响的人当中, 当然少不了导师, 而让我记忆深刻的有四位。

    我读的是3D Design, Wood, Metal and Plastic, 其实我一直找不到很好中文课程来翻译这个专业, 在向别人解释时只好说是工艺设计。 最近从一位首饰设计师那里了解到现在国内也有这样的课程。

    这里的3D Design, 并不是指电脑的3D Design。这里的3D, 只是为了与平面设计的2D区分开来, 说明我们不是做平面的二维设计,而是实实在在的设计并制作出立体的物品, 使用的是木,金属和塑料, 所以我把这个课程归类到工艺设计。

    我们这个科室,有四个工作室, 分别是木工艺,塑料工艺, 和两个金属工艺,其中一个是制作大件金属工艺的, 一个是制作小件金属如首饰,小摆件或家居饰品等的小工作室。

    每一种工艺有一个导师, 学生在大一时每种工艺都有安排课程, 学习各种工艺的基本操作; 到了大二就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进一步发展的工艺了并开始寻找探索自己的设计主题。

    这期间也许会不停的试错, 但是随着对自己选择的设计主题的研究探索,到大三就可以决定自己的毕业设计了。 大部分人的毕业设计就是从大二开始一直研究的主题。 经过两年的设计制作提炼, 到毕业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原创作品, 而且毕业后还有可能就自己开工作室,继续深入开发自己的风格创作。

    我是插班进去的, 错过了一年的设计主题的探索开发期, 所以刚去到时, 非常地紧张, 整天往图书馆跑,参考设计书籍,希望能找到什么灵感。 但是大半个学期过去了, 还没有什么眉目。 后来才领悟,寻找灵感,应该走到大自然中去, 只是当时自己也欠缺了理论知识。

    导师知道了, 就叫我和同去的同伴要每天都到工作室去,练习金属制作工艺之余还可以多跟同学交流。 他还嘱咐那位在演说课时就优雅的全程给予眼神支持的英国美眉同学要多跟我们交流和指导。 最记得他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的孔夫子说:熟能生巧, 练习造就完美(Practice makes perfect)!” 原来孔夫子的影响力有这么大。

    后来制作作品的时候, 导师还不厌其烦地教焊接,打磨技术, 连一个扣子的设计他都帮忙提供了好几种设计方案,才真正明白这里的学生为什么需要两年的时间去探索研究自己的设计主题, 而且毕业了就能从事独立创作。

    导师有一点特别让我感动的, 就是他从不称呼我们的英文名,不管我们的中文名有多难发音,他都坚持称呼我们的中文名。 而且在第一次出成绩的时候, 他特意跑到我的跟前问:“你想要把姓氏放在首位还是写在名字后面?” 我说:“都可以, 这里是英国,就依英国的习惯吧。” 可他说:“但是你是中国人, 你有权力保留使用你自己国家的名字的写法。” 突然很感动,自己国家的文化习惯被尊重。

    在选择设计主题的时候, 导师也给了很好的意见。 在第一次的演说功课上, 他就提供了很好的选题,让我们采访伦敦的共享工作室, 启发引导我们怎么去做。

    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鼓励试教育, 他常常拍我们的肩膀说“Well done” , 后来慢慢明白这句话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一句口头禅,但给了刚到那里学习的我很大的鼓励,听了自然的自信起来。

    在我的毕业展览上,当把陈列室搭好, 把作品陈列好后, 他满意的拍了拍我的肩膀说:“ Well done, well done!”, 让起初看到别人的作品后感觉自己的作品还不到位的我自信起来了。 有一天看到了一张写着”Your work shivers me!” 的纸条留在我的作品陈列架上, 虽然没有签名, 但是从字迹和平时的交流来看, 那是导师给我的鼓励, 而且只有他经常称呼我的中文名。

    记得还有很有趣的一幕, 有一次去办公室找导师, 刚好碰到他们几个导师在一间教室里闭门讨论, 讨论了很久很久, 我在门外可以听到他们激烈的讨论声。 起初还以为他们发声了什么事,产生了不和。 后来他们出来了, 我的导师还面红耳赤的, 助教告诉我他们是在讨论学生的作品和成绩, 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意见, 所以就争论起来了,各有各的观点去说服其他人。 助教还说:“别担心, 这是常发生的事。 经过这样的讨论对学生最后的成绩才公平。”

    助教是兼职的, 在伦敦有自己的工作室, 一个星期有两天会从伦敦到离伦敦有两个多小时的火车路程的学校来,主要是在学校的工作室指导学生的制作技术。

    后来读硕士的时候换了非艺术学院的专业, 才知道在艺术学院是很幸运的。 艺术学院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比起来相对比较少, 师生资源的配比充足, 一个学生可以得到多个老师的充分指导。 不像如经济学院, 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有上百人, 老师不可能天天给你指导。 但是,在国外读书, 更多是告自己主动地学习, 特别是到了硕士。

    在设计学院主要是以设计制作作品为主, 只在毕业时写了篇幅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比较短的论文。 刚开始时, 对怎么写论文也是一无所知。 先把框架结构搭了出来,然后实在写不下去了,幸好后来与专门负责指导论文的老师见面。

    老师只花了两三分钟就帮我诊断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开头结尾和主体应该怎样。 我的论文主题是有关现代艺术展览的功能,以及能为年轻设计师带来什么影响和帮助。老师建议我要联系几家现代艺术展览机构, 并到现场去考察访问, 从展厅是如何陈列作品的, 布局,灯光是怎样安排的, 这样安排的好处在哪里, 都有些什么样的设计师参展, 作品风格是怎样的等等去着手考察和写。

    老师的建议让我立即明白了该怎么着手去做了, 加上有了刚开学时访问共享工作室的经验, 也不再担心这些机构的人会不回邮件,不接受采访了。 有了这两次的经验, 发现英国的组织机构特别支持学生的学习调研。 还有他们对自己机构的宣传做得非常周到,包括各种媒介的宣传如纸质的宣传单, 网站等, 发邮件给他们, 很快就收到了他们详细的介绍。

    本科的学习, 导师会给予更多的指导, 到了硕士, 更多的要靠自己主动学习。 也许是换了专业, 不再在设计学院, 导师不会再主动的找你给予指导, 要靠自己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写文章。 幸亏我在读设计时有了写论文的经验, 虽然设计专业的论文相比起其他专业的论文字数少了很多, 但是方法和结构是相同的。 所以我特别佩服直接到英国读硕士的学生, 一开学就忙着写文章了。

    硕士的导师, 给我的指导和影响不在知识上, 更多是在思维上, 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曾经提到过写硕士的毕业论文时, 导师不管我什么急,也没有给我任何评语,只是等我来解说。刚开始时,我那个急啊,问他能不能直接告诉我怎么写, 他说:”好与不好, 好为什么好, 不好为什么不好, 你需要自己来判断, 应该你来告诉我,因为这是你做的研究。” 刚开始我还是担心和犹豫, 但是我学着去判断, 并能陈述我的判断给他听。 我明白了, 我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教育的问题,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位导师, 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终生受用。

    英国的大学, 在学术上非常的务实,不管研究什么主题,都是认真对待,有各种方法论, 主张原创。想起蒋勋说过的他在法国留学时, 他的导师对他说:“你没有亲眼看过那些大师的作品,没有到过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了解过他们所处的年代, 怎么研究他们及他们的作品呢?”蒋勋听了后,立即拎起背包就跑到意大利去了。

    这就是他们做学问的精到之处。 走出去, 看世界,也看见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国人事记 | 设计学院与导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oo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