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静思/文
在看周国平老师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将近半年的时间。他公众号更新的文章我几乎每天必看。
2017年11月29日,公众号推出了“周国平哲学私房课”,课程主要内容是从哲学角度看待幸福论与生死论。
关于生死,在我记忆中,大概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后来经历了外婆、外公、奶奶的去世,我又开始探索这个问题了。
伴随着生死的问题,随之到来的就是活着的意义问题。所以人活着为了什么,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苦于身边好像没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我只能自己苦苦思索。
读大学时,看到稻盛和夫的《活法》。这本书对于活着的意义,给我了一道远远的光。如果人有灵魂的话,活着的意义,应该是你死去的时候,你的灵魂比来时更干净一些。这是那时的我所能理解的层次。
对于死亡,我是恐惧的。而且这种恐惧来自心里最深层次的恐惧。外公去世的那几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他,在梦里他仿佛就像往常一样生活在他的小院。以至于我都怀疑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每次路过他的小院我都不敢进去。
对于死亡,我还有一点无法接受,就是一个人死去的时候,丧失了任何知觉。这对于我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我无法想象,我最亲最爱的人喊我时我听不见,触摸我时,我没有任何感觉,而我再也看不见我最亲最爱的人。
我必须要活在一个有感觉的世界。
后来我又明白了,死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宿,不管你能不能接受,你终究是要死的。有时,走在路上,看到人来人往的行人,就会陷入这些人终究有一天都会死去,都会从这个世界消失的思考。
这时我陷入了人生无意义的苦恼。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我们人类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人的一生又是多么短暂,而我在这短暂的瞬间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的存在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讲根本就没有意义。
人生短短3万多天,终究会有一天你不再醒来,也不再拥有明天。我们不知道自己死后会去到哪里,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另外一个世界。
那假设我们能永生,那么没有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会珍惜活着吗?生会不会变成一天一天的无意义循环?
于是死的意义,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决定自己何时生,更不能决定何时死。我们能拥有的就是生和死之间的3万多天。这也许就是“向死而生”吧。
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一起看动物世界。每次看到动物死去,会觉得一个兔子成为狼的食物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虽然我们人类也是从动物演变过来,可是就认为我们人类不应该死去。每个人终究是会死的,这是当你成为一个生命的时候就决定了。可是我还是接受不了。
家里的老人一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就会说自己已经是半截身子在土里的人了,听起来觉得他很坦然,反正每个人都要死,或早或晚的问题。
外公在最后的一两年,走路极为吃力。可是他依旧坚持随身带个小板凳,走走歇歇,也要到热闹的地方去,有时一个人坐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也不说话。那时我觉得他是害怕的,害怕他要被遗忘了,一点点被亲人遗忘。遗忘到最后仿佛他根本没来过一样。
在周国平老师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我看到更加客观、更加真实、也更加透彻的生死观。人生无常,死亡随时可能来临,这个道理似乎尽人皆知。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只是抽象的道理,而在一个突然被死神选中的人身上,它却呈现出了残酷的具体性。
虽然他自己也说思考死也许是没有意义,可是思考的过程却是有意义的。因为思考,我明白了也许人生本无意义,可是我对于我自己确是有意义的;因为思考,我明白了“我”是一个偶然而又真实的存在;因为思考,我认识到了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思考,我认识到了生命本来的样子;因为思考,我认识到了活在当下的意义。即使我现在死去,我活的每一天我都不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