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德雷克斯:“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一周一本书的计划,这个月到今天我已经在读第二本了,因为每个月第二周会安排实用性较强的书读,预留时间会适度调整的长些。这几天我正在读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两个字,跪服。
我先简单的来说说我家的三个“案例式侄子们”。
侄子一:今年上初一,学习成绩优异,但嘴巴那是一个厉害,和她妈妈是水火不容。呆一块说不上三句话就得吵起来,她妈妈说东,她偏要怼西。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是那个小时候精灵可爱的小女孩。
侄子二:今年六年级,成绩中等,性格随和乖巧,肯听妈妈话(某种表面程度上)。可是是个十足没自觉性的人。比如现在疫情期间,抱个手机上完一节课就打游戏,她妈妈批评他,吼他,他立刻乖乖听从,然而第二天依旧。
侄子三:今年五年级,成绩优异,学习自觉性超强。超强,强到他学习时就是天的程度。除了学习成绩好。。。他真的一堆问题,生活自理极差,什么都要别人服侍好,他妈妈奶奶基本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再回到我看《正面管教》,读到第四章里介绍错误行为目的,从而回想我这三个“案例式”侄子,不禁暗呼:说得对,说得对,神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0695/e835fc4d53bf772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0695/8b534106a4aa06d2.jpg)
对照错误目的表,我有了本质上的认识:
让妈妈觉得被激怒,被击败,受到了挑战的侄子一,她的目的是在寻求权力,可能正在和妈妈进行权力之争,只有当自己获得主导地位时才能寻求归属感。
让妈妈心烦,恼怒,着急的侄子二,他的目的是在寻求过度关注,不能从内心里听进建议,只能通过得到特别关注才有归属感。
让家人感到心烦,被激怒,被伤害,无能为力的侄子三,他的目的可能综合了多种,问题严重。
他们本质都是在寻求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只是行为观念出现了偏差,关键看大人怎么配合引导。
这样一追究,想到身边的人和事,犹如醍醐灌顶。书中也很实用的给出了解决之法,这样一本书我大概会常放床头,常读常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