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对在和工作中和工程师的碰撞发表了一些看法,收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感到很欣慰。其实只要做设计,我们平时都会和工程师有很多的接触,做工业设计要对接结构工程师,做交互设计要对接程序猿,做家具设计要和木工和铁匠打交道,等等,在沟通的过程中都是思维上的一种碰撞,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当然在工作中,有很多人都叫我大艺术家,或者搞艺术的。
首先我从来不穿很奇怪的衣服,或者留很扎眼的发型,就不会在视觉上让对方感觉像艺术家,再者我的谈吐和接触客户或者同事方式更像一个商人,就事论事,那在听觉上也不像艺术家,所以每当有人叫我艺术家的时候,我都会稍微地纠正对方一下。我知道我们要合作,要把我们的事推进下去,或者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对方,也可以说为了更好滴挣对方的钱,帮对方实现他想要的。我首先不希望站在艺术家的位置,所以我自己先把这帽子摘掉。但我通常不会花费时间给对方讲设计师到底是干嘛的,什么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那就别谈项目了,咱切沏壶茶找个安静的角落聊一天都行。
艺术家和设计师本来就不是一对平行的关系。艺术家其实不能说的上是一门职业,艺术家可以有相声表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话剧表演艺术家等等,这是对一个人穷其一生对一门艺术的追求的封赏,所以现在全球能被称得上算是Artist的大多没有年轻人,而有的人追求了一辈子的艺术其实也没有得到“艺术家”的封号,但我始终觉得艺术家不能靠封号来评判。像达芬奇这样的跨界之神,文艺复兴的领导者不是也没有封号么?而设计师代表的是一个职业,他随着商业社会的诞生而逐渐壮大,东西要好卖,利润附加值要高,就必须要卖相,设计最早的功能就是这个。而随着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地发展,才逐渐地有了,人机设计(比如汽车的驾驶室),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手机的UI和操作流程),通用设计(比如iPhone,一种设计语言,全世界通吃)等一系列的概念。设计的启蒙其实是由艺术家们承托起来的,早在1890年工艺美术运动,就是英国的一批画家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就转向了室内设计和装饰, 代表人物有,Williams Morris 和 Philip Webb。Morris 自己设计墙纸和家具,并且开着公司批量销售。而随后在法国为核心爆发的新艺术运动,也是由艺术家领衔
,Victor Horta 对Tassel House 的室内设计成为了新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还有吉玛德巴黎地铁的贝壳式设计。所以也可以说,设计是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特定的人群集体思变创新的产物,而这个人群就是艺术家。
在那个时期,因为皇权贵族的没落,还有战争的不断洗礼,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艺术家们可以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少,所以开始转向和商业接轨的设计行业,因为不断地有有钱的商人找到这些艺术家,在今天来看是用非常启蒙的方式问他们:帮我画个房子吧?帮我整个Logo吧?而且当时的机器和建筑都是功能和装饰主义,大多比较难看,艺术家们实在是瞧不下去了....当然还是有一小部分艺术家在那个时期把自己的爱好坚持下来,要不也不会有后来的抽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等等...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其实也在自己的艺术圈里思变。
那么回到题目的思维方式上就很好理解了。艺术家其实更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他们总是在表达自己想要的,用他们的画笔和歌声甚至表演来歌颂,讽刺和戏谑这个世界的千千万万。而设计师更多地是为“更多地人”设计(就算是客户的委托,也是为人们所设计),把自己的灵感和想法最终投射到产品上,方便和愉悦广大的人民。
所以,我们是人民的“艺术家”!
笔者有幸和几位插画家和雕塑家共事过,表示思维的碰撞真的很激烈...相比较艺术家,设计师的思维更有逻辑,目的性也更强,解决问题的角度也都是从实际和调研的结果出发,而艺术家对于美感和造型在内心造成的感觉其实更有把握,而且对色彩也有更大胆的使用。
所以,我也相信未来的设计团队应该定期和艺术家们合作,而设计师也应该多看看画展,d多去博物馆,汲取更多地灵感。
网友评论
2设计师是将艺术商业化的人,而艺术家是艺术的探索家,艺术家对艺术是发现(不知道是用创造好还是发现好)与探索,而设计师是对艺术的整理与输出(或者说融合);3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关系和设计师与工匠的关系多少感觉有些相似。